共计 133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几家我们认知中是“手机厂商”的企业,宣布进军汽车制造业。比如华为已经在汽车领域打响了名声,而在 11 月 15 日,工信部发布的最新一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两款“小米牌”纯电动轿车榜上有名。这说明小米造车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大概明年就可以做到量产了。
提到小米造车,大家不妨回顾《雷军的第二条曲线,能肝出来么?》里面对小米向汽车行业进军的介绍。这篇文章里也提到了魅族被吉利旗下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收购,整合为星纪魅族。星纪魅族将在明年推出定制车,不仅搭载自研的 Flyme Auto 智能座舱操作系统,还将从软件、设计、内饰等各个方面融合魅族过往的经验。定制车将只在星纪魅族集团渠道进行销售。
手机时代的老对手们,现在又纷纷在汽车领域开了新战场。手机厂商下场造车,依托的是智能化领域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将会在政策准入之后更加明显。
政策支持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2023 年 11 月 17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决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在与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相衔接的基础上,探索新型试点机制,引导高阶自动驾驶功能规范应用,是首部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结合的管理指导文件。
根据《通知》,四部门将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工作基础上,遴选具备量产条件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准入和上路试点。而取得准入的智能网联汽车可在限定区域内开展上路通行试点,如用于运输经营的还需满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运营资质和运营管理要求。
自动驾驶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自动驾驶上路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保证安全性。由于道路场景复杂,即使现有技术已经实现了 99% 以上场景的自动驾驶,但剩下 1% 的长尾场景如果不得到解决,自动驾驶就始终无法落地。因此自动驾驶技术上的长尾问题成为自动驾驶商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业内认为,自动驾驶技术能应用到何种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技术研发的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安全监管的要求。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不断成熟,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程将取决于监管给予的应用空间。而随着法规的落地,国内自动驾驶有望快速推进。
自动驾驶事故处理的责任划分
对于自动驾驶的事故处理问题,《通知》中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首先,重视对事故的预防。《通知》规定试点使用主体应当为车辆上路通行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及每车不低于五百万元人民币的交通事故责任保险。
其次,对于责任划分问题,《通知》也首次明确:如果车辆在自动驾驶系统功能未激活状态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则按照现行规定承担责任;如果车辆是在自动驾驶系统功能激活状态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由保险公司在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确定各方当事人的赔偿责任。其中由智能网联汽车一方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的,由试点使用主体承担。
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未来展望
未来,自动驾驶汽车将与智能交通系统、物联网等相互融合,实现更加高效、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尽管自动驾驶汽车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规的不断完善,有理由相信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