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92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演员跨界音乐节:出路还是变味?
娱乐圈一向充满黑色幽默。如今影视剧备案数量下降、平台大幅削减中腰部内容的背后,音乐节的场次却反而逆势增长。不少新开音乐节甚至把演员跨界演出作为卖点,仿佛要将“乐队的夏天”换成“演员的春天”。大量待业演员开始转向音乐节舞台,影视圈里最稳妥的再就业路径不再是抖音带货,而成了现场唱歌。
问题是,这些靠流量定义的音乐节还能守住音乐精神吗?影视寒冬期间,最先受到冲击的,似乎是那些真心来“听歌”的人。
演员登台献唱的五一音乐节
曾几何时,音乐节是乐迷的专属盛会,摇滚、民谣、电子、说唱等多样音乐风格的狂欢地。但现在,影视寒冬让越来越多演员涌入本该属于音乐人的舞台,寻找新的曝光和收入。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罗云熙、赵露思、任嘉伦、张晚意、张新成等几十位明星齐聚各大音乐节,以“多栖艺人”的身份亮相。
其中,赵露思最引人注目,5 月 1 日亮相北京元气森林音乐节,5 月 4 日又赶赴滁州葫芦果音乐节,成为社交平台热议焦点。她还打出公益助唱的旗号,两场演出的收益全额捐赠教育扶贫和动物保护项目,并发起了“购票解锁公益成就”活动,如认领非遗剪纸和资助流浪狗绝育,试图将流量转化为社会价值。虽有观众对其唱功提出质疑,公益举措为她赢得不少善意评价。
张晚意连续两日在北京元气森林音乐节舞台献唱,翻唱《野人》《王牌冤家》等经典曲目,还唱了新单曲《万分之一》。情到深处现场落泪,引发网友热议。
罗云熙、张新成、任嘉伦等人也分别亮相各大音乐节,他们大多有音乐训练背景,保证表演质量,获得较多认可。罗云熙今年还举办了个人演唱会,任嘉伦即将参加策划的 DNA 音乐节。
但也有争议人物,比如岳云鹏在佛山银河左岸音乐节上的出现,被评论为调节气氛或为音乐节增添娱乐元素,这也形成了音乐节和乐迷间的另一类“笑点”。
流量演员带动票房和经济增长
演员登台的核心目的并不仅是实现艺术突破,更重要是卖票带货。2024 年,全国音乐节 IP 数量较去年下降 40.5%,场次从 560 降至 380 场,部分因票房不佳而临时取消,票房转化也下降明显。在这严峻形势下,流量歌手、演员和粉丝逐渐成为音乐节的救命稻草。
比如,顶流鹿晗策划的佛山 GAPDAY 音乐节两天吸引超 7 万观众,带动当地住宿业增长超七成,旅游人数暴涨 9 倍,实现了票房消费与周边产业的乘数效应。赵露思参与的两场音乐节门票快速售罄,相关话题阅读量近 10 亿,也促进当地旅游搜索量大幅增长。其他演员的粉丝同样带动住宿、旅游等衍生消费猛增,购买溢价票的热情远超普通乐迷。
于是,一些有明星加盟的音乐节门票价格迅速攀升。北京元气森林音乐节 VIP 票价高达 588 元,而主打独立音乐的成都麓湖音乐节早鸟票仅 59 元,差价接近 10 倍。过去三年,仙人掌音乐节票价从 260 元涨到近 700 元,许多明星音乐节单日票价甚至突破千元。
主办方显然偏爱明星阵容,不仅能提升音乐节品牌,增加票房,更能激活文旅经济,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下沉过程中。地方政府把音乐节作为打造城市名片的手段,提供高额补贴助推。如烟台、太原等地通过明星演唱会吸引大量游客和收入,实现文旅产业联动。演员参与地方音乐节,也创造了“明星 + 地方文化”的新营销模式。
粉丝文化冲击下的音乐节生态危机
短视频时代让“歌红人不红”成为常态,传统音乐节很难靠纯音乐卖座,主办方不得不从影视圈挖掘流量演员,共谋利益。然而,随着大量演员入场,粉丝文化全面渗透音乐节,原本为乐迷打造的纯粹音乐空间变了味。粉丝为了支持偶像,经常通宵排队,现场打灯牌应援,气氛更像偶像演唱会,激怒了传统乐迷。
比如,罗云熙在太湖湾音乐节返场超时,引发粉丝争执,现场管理压力增大;任嘉伦粉丝在上海超级芒果音乐节挥旗应援,惹怒其他艺人粉丝,两派粉丝对立激烈。王源粉丝为抢占好位置,带帐篷蚊帐在音乐节门外夜排数日,天津泡泡岛音乐节甚至出现黄牛雇人占位,造成秩序混乱和安全隐患。
一项音乐节是否该请演员的网络投票显示,72% 的独立音乐爱好者坚决反对,88% 的演员粉丝支持多元化发展。还有网友建议可考虑将演员专门集中一天表演,避免干扰其他音乐人。对演员来说,音乐节是借力打力的破圈机会,短时间高曝光远胜于传统影视宣传。
音乐节陷流量夹击的生存困境
如今,音乐节在资本寒冬压力下不得不依赖影视流量。演员靠音乐节延续声量,主办方通过明星吸引非核心乐迷和商业资源,推动旅游及周边经济。双方在不得已中实现互利共生,短期内难见根本转变。
这背后揭示了文娱产业在资本压力下的生存妥协。当影视创作空间缩小,许多从业者被迫转战邻近领域。观众并不渴望音乐与影视的生死竞赛,而盼望两者各自深耕创新,共同繁荣。一方面保护音乐节的艺术本质,另一方面也让影视从业者有更多发展空间,打造真正共赢的文娱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