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线变动:中美恢复缓慢,区域差异明显

6次阅读

共计 182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随着全球疫情逐渐趋缓,国际航班的恢复成为航空业的重要话题。然而,受各种地缘政治、经济和政策因素影响,整体复苏速度并不一致,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航线恢复仍处于低迷状态,仅达到 2019 年的三成左右,显示出一段“停飞潮”的持续。

中美航线的恢复现状与挑战

自 2024 年初以来,全球多数国家都在努力推动航班的逐步回归,但中美之间的航线复苏明显滞后。虽然中方已多次强调希望推动中美航班逐步恢复到合理水平,但数据显示,目前中美之间的航班量仅恢复到 2019 年的 30% 以下。这一现象背后,主要受到疫情管控、国际政治冲突,以及航空政策限制等多重因素影响。

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国家纷纷调整飞行路线,增加绕飞俄罗斯领空的航段,从而推高了飞行成本和时间。例如,从纽约飞北京的航班需要绕行,增加了至少 1.5 小时的飞行时间,燃油成本也大幅提升,导致票价上涨近一倍。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航线的经济性,许多欧洲及澳大利亚航空公司纷纷放弃了直飞中国的航线,退出的航线数逐步增加,形成“停飞潮”。

欧洲、澳洲与其他地区航线的变化

与中美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区的航线在逐步恢复甚至增加。澳航等多家航司从 2024 年 7 月开始暂停了一些到中国的航线,主要原因是国际冲突、客源不足和价格竞争激烈。澳航暂停了悉尼到上海的航线,而欧洲几家航空公司也在逐步调整航线布局,退出一些盈利压力大的直飞线路。

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出境游持续升温,前三季度出境旅游人数已接近 9500 万人次,恢复到 2019 年的 82%。日韩、东南亚以及部分新兴市场逐渐成为出行热点。这主要归功于多国实行的免签政策、日益便捷的航线网络,以及消费者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

区域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除传统的欧美市场外,新的航线不断拓展到拉美、非洲、中东和中亚地区。例如,今年 5 月,南方航空开通了一条从深圳到墨西哥城的航线,成为中国首条飞往墨西哥及拉丁美洲的直飞航线。这一举措不仅扩大了中国航空企业的海外布局,也推动了中墨两国贸易与投资的增长,反映出区域布局的多元化。

中东地区也是焦点之一。沙特、日本、阿联酋等国不断增加与中国的航线和客运班次,增进了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比如,沙特在 2024 年上半年游客中中国游客的增幅达 29%,同时,阿联酋计划将飞往中国的航班数量提高 40%,并换装更大容量的空客 A380 双层客机,以满足逐步增长的旅游和商务需求。

未来中国国际航线的发展趋势

中国民航局提出将加快开拓新兴市场,精细化利用航权资源,提高航线网络的布局效率。这其中,强调了 ”3+7+N” 的航线布局体系,即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枢纽城市的基础上,发展成都、深圳、重庆、昆明、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等七个重点城市,再加上其他有潜力的城市,逐步实现市场化经营,减少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提升整体竞争力。

此外,随着国产大型飞机 C919 的逐步投入使用,预计未来更多城市将通过自我盈利模式开通国际航线。该措施既能优化资源配置,还能增强区域间的联通性,从而推动我国国际航空网络的深度布局。

国内旅游与出境需求的持续增长

中国的出境旅游市场在 2023 年表现强劲,前三季度旅游人数已达到 9500 万,同比增长 52%,接近 2019 年的水平。其中,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航线最为繁忙,特别是日韩和“新马泰”等地,受益于免签、优惠政策和季节性旅游热潮,新增航班不断。同时,欧洲线也在逐步恢复,瑞士、北欧国家的游客数都实现了大幅增长,包括极光之旅等特色旅游形式逐渐受青睐。

区域间的差异与机遇

目前,国际航线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欧美地区的航线仍处于恢复阶段,明显受制于政治和安全因素;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中东、中亚和拉美,受益于合作不断深化,航线增长明显。例如,深圳 - 墨西哥城等长途直飞线的开通,为沿线地区经济合作提供了新动力。

以城市为单位,国内一线城市的航线比例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已接近 60%,而二三线城市则依赖于补贴政策推动国际航线发展。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国家提出“3+7+N”的战略布局,既确保核心枢纽的稳固,也赋能其他城市成为区域门户,从而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国际航线网络。

未来展望

预计 2024 年后,随着全球局势的逐步稳定和政策的优化,国际航线将迎来更快的增长。数据显示,2024 年 10 月以来,预计同比增长将达 31%,新航线、新模式不断涌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航空业正积极布局,谋求长远发展,期待未来实现多元化、智能化和区域协同的全国空中网络新局面。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