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38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8 月 18 日至 19 日,锦浪科技、晶盛机电、德业股份三家上市公司先后踏入千亿市值俱乐部,且均来自光伏板块。自 6 月起,已有多家光伏企业达到这一里程碑,光伏产业俨然成为一个巨大的造富场。
1.“老母亲”补贴起家
光伏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2006 年 1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优先领域,推动相关市场建立与发展。此后,多部门密集出台支持和规范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涵盖生产、销售、财税、补贴、土地政策等多个方面。
不少地方也纷纷出台财政补贴政策,培育本地光伏企业。从 2005 年无锡尚德赴美上市,到 2007 年我国第一条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建成,众多业内企业在发展前期依靠政府资助得以成长壮大。如天威英利在 2011 年第三季度净亏损达 2850 万美元,但政府 1.8797 亿元的“税费返还”使其实现盈余;隆基绿能自 2010 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 2000 万至 4000 万不等的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损益,在 2012 年扣非净利润亏损 1.22 亿的情况下,政府补助对最终净利润仅亏损 5400 多万起到了关键作用。
2020 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一系列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项目补贴工作。“531”新政后,光伏产业的政策支持并未消失,如 2021 年特变电工前三季度应收电费补贴达 22.10 亿元,而其 2020 全年净利润仅为 24.48 亿元。
2. 光伏企业,集体暴富
光伏产业链上的企业大多业绩亮眼。8 月 24 日晚间,隆基绿能披露 2022 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504.17 亿元,同比增长 43.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4.81 亿元,同比增长 29.7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64.05 亿元,同比增长 30.58%。从 2013 年开始,隆基绿能已保持连续 9 年的营收正增长,且每年增长幅度均在 33% 以上,最高增幅为 2016 年的 93.89%;净利润增长更是惊人,近 9 年间仅有 1 年利润负增长,其余 8 年中有 5 年增长超过 100%,2014 年净利润增长高达 313.85%。
8 月 18 日,通威股份发布 2022 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 603.39 亿元,同比增长 127.16%;归母净利润 122.24 亿元,同比增长 312.17%;扣非归母净利润 124.93 亿元,同比增长 317.19%,总体业绩大幅增长。这家原本以饲料及产业链业务为主营的企业,2016 年光伏业务在其营收中比重不足 30%,到 2021 年已高至 74%。
硅晶炉生产厂家晶盛机电预计 2022 年 1 - 6 月业绩预增,归属净利润约 10.8 亿元至 12.5 亿元,同比上升 79.91% 至 108.22%,扣非净利润约 9.9 亿元至 11.6 亿元,同比上升 81.55% 至 112.72%。电池片生产厂商晶澳科技预计 2022 年 1 - 6 月业绩预增,归属净利润约 16 亿元至 18 亿元,同比上升 124.28% 至 152.32%,每股收益约 0.71 元至 0.79 元,扣非净利润约 14.8 亿元至 16.8 亿元,同比上升 173.86% 至 210.87%。德业股份预计 2022 年 1 - 6 月业绩预增,归属净利润约 3.6 亿元至 4.2 亿元,同比上升 60.15% 至 86.84%,扣非净利润约 3.489 亿元至 4.089 亿元,同比上升 62.85% 至 90.86%。特变电工预计 2022 年 1 - 6 月业绩预增,归属净利润约 68 亿元至 72 亿元,同比上升 119.00% 至 132.00%,净利润约 95 亿元至 100 亿元,同比上升 149.00% 至 162.00%,扣非净利润约 70 亿元至 73 亿元,同比上升 259.00% 至 274.00%。
业绩的高速增长刺激着投资者神经,光伏产业链投资价值大增,千亿市值级企业不断涌现。工业硅企业有合盛硅业(1400 亿 +);硅料企业有大全能源(1200 亿 +);硅片企业有 TCL 中环(1700 亿 +)和隆基绿能(5000 亿 +)两大龙头;太阳能电池企业有晶澳科技(1500 亿 +)、晶科能源(1600 亿 +)、天合光能(1500 亿 +);逆变器企业则有阳光电源(2000 亿 +)和锦浪科技(1000 亿 +)。企业业绩爆发,市值暴涨,亿万富豪、首富不断涌现。隆基绿能 2019 年 8 月摸到千亿市值门槛,之后三年市值一路冲到 5000 亿高点,持股比例 14.08% 的李振国成为陕西首富。
3. 警惕造富泡沫
资本泡沫与光伏产业发展相伴相生。历史上,不同产业发展阶段造就了不同的中国首富。2005 年到 2015 年,房地产大发展,王健林、许家印先后成为首富;2008 年至 2018 年,互联网崛起,马云和马化腾成为首富。2014 年、2015 年,李河君以 870 亿和 1655 亿人民币的个人财富连续两次成为《新财富》中国大陆首富。他是汉能控股集团实际控制人,其太阳能薄膜发电技术成为资本炒作“利器”。2015 年 3 月汉能市值超过 3000 亿港元,李河君身价一度高达 1655 亿元。但资本泡沫破灭后,汉能陷入内忧外患,2019 年集团债务问题爆发,李河君从“中国首富”变成“老赖”。
河北前首富苗连生一手创建的英利绿色能源曾是中国光伏界名片式企业,连续两年稳坐全球光伏组件销量第一,还以“首家赞助世界杯的中国企业”闻名。然而,在欧美“双反”调查等多重冲击下,英利绿色能源出现债务危机导致亏损,最终在纽交所摘牌。如今光伏行业虽已强大,但千亿企业遍地、百亿富豪众多的局面,也可能存在泡沫。
4. 写在最后
光伏行业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代表,在科研投入方面力度有限。隆基绿能 2021 年研发投入 8.54 亿,刚超营收的 1%,且这已是近 5 年来最高研发营收比。通威股份研发营收比为 3.2%、晶澳科技研发营收比为 1.4%、晶科能源研发营收比为 1.8%。绝大多数千亿市值的光伏企业研发投入比例在 3% 以下。若光伏行业技术含量低、门槛低,最终可能会像传统制造业一样陷入大规模竞争,“千亿繁荣”或将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