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摩托车各地爆火,网友吐槽与发展困境并存

20次阅读

共计 69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期,“网约摩托车”在各地部分县城悄然兴起,引发了广泛讨论。

平台运营模式

像“摩的一下”“搭摩行”等线上平台在广东、湖南等地县城上线。用户能通过小程序叫车,选定出发点和目的地后等司机接单。“摩的一下”计价简单,起步价 6 元 / 2 公里,每 500 米加 0.8 元,限载一人(含司机),司机和乘客须戴头盔,禁超速、逆行等。“搭摩行”计价复杂,常规时段起步价 5 元 / 2 公里,超出后分多种情况计费,特殊时段起步价浮动,同样限载一人,有安全要求。整体来看,“搭摩行”相对更贵。

存在的问题

安全隐患众多。平台虽要求戴头盔,但车主提供的头盔质量堪忧,还有司机为多接单骑车看手机。“黑摩的”存在,可能绕路,且行业无服务标准,遇特殊情况车费全凭司机定。相关部门对运营灰色地带管理缺失,乘客权益难保障。

各地管理差异

不同城市对摩托车态度不同。长沙、深圳、郑州等地明令禁摩,禁止摩托车从事客运经营;乐昌等地相对宽松,对摩托车有牌证、限两人等要求,但对载客营运无明确规定;还有些地方看部门态度,不主动查,出事必严查。

大众看法分歧

对于网约摩托车的合法性,大众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应参照网约车管理规定,确保平台、车辆、驾驶员有资质,否则属非法营运;有人觉得应先发展后规范,因其能解决就业;还有人主张折中,在部分三四线城市规范化管理。网友评价两极分化,部分县城年轻人觉得价格便宜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部分人则认为这是拿命省钱,还有人怀疑平台盈利模式是否合规。

未来发展思考

网约摩托车反映了县城出行市场需求,但问题明显。安全保障、价格透明、责任划分等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可能重蹈网约车早期乱象覆辙,甚至面临更严厉监管打击,未来走向有待进一步观察。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