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之际,这些行业正蓄势待发

7次阅读

共计 711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1 年,各行各业仿佛都在艰难中摸索前行。一级市场融资困难重重,二级市场股价也不尽如人意,资本往日的活力似乎消失殆尽。大厂纷纷裁员收缩,开源节流,小公司则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阵地,活下去成为了它们最大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各个行业都在进行着修正与升级,企业开始摒弃虚浮,回归本质,更加关注用户的实际需求。

新消费反攻线下,消费品健康化潜力巨大

在互联网行业狂飙突进多年后,消费领域开始向线下发力。如今,购物中心里出现了越来越多新奇的品牌。像 Manner 等咖啡品牌,墨茉点心局、虎头局等烘焙品牌,还有完美日记、Ubras 等电商品牌,都纷纷开设线下门店,潮流集合店、美妆集合店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铺开,这类项目获得的融资也日益增多。

海豚社联合创始人那明远分析,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其一,线上流量成本高昂,品牌之间竞争激烈,而线下流量相对优质,且疫情之后线下租金存在一定优惠空间;其二,当前创业打造平台的机会有限,新消费品牌仍有发展空间,若不想过度依赖平台,就需要开拓线下渠道,一些既有品牌又有线下店的项目,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其三,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始终存在,线下消费场景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曾经,线上业务若发展良好,一个店铺便能服务全国,效率颇高。然而,由于线上竞争过于激烈,如今 3 公里范围内的线下生意反倒更具优势。那明远今年投资了多个线下项目,他认为此时企业融资难度较大,估值相对较低,那些仍有投资意愿的机构便有机会获得优质且价格合理的项目。他预测,2022 年线下业态的连锁率将会提升。

在投资逻辑方面,他表示更倾向于关注模型和数据表现出色的项目。比如一般线下店平均 18 个月才能回本,而他们投资的部分项目三四个月就能实现盈利。同时,他更看好具有行业背景、拥有供应链资源和线下资源的创业老兵所开展的项目。

资深消费行业投资人陈默默发现,线下内容消费、体验类消费项目的崛起态势十分明显。她指出:“或许是这两年的疫情让许多人长时间憋在家中,从而激发了他们对于场景类或体验类消费的强烈欲望。前几年流行密室逃脱、狼人杀,今年则兴起了剧本杀,这不仅是内容组织供应链的迭代,更是体验感的升级。”

在她看来,未来关注用户实际需求的场景类项目仍将持续拥有发展机会,只是形式会不断变化。这类项目类似于游戏的线下实景版本,本质上是 IP 的实景化互动式娱乐,具有很强的内容消费属性。

消费行业的另一个显著趋势是,注重健康的消费理念逐渐觉醒。陈默默对消费健康化趋势颇为看好。她提到:“如今,大多数人在身体尚未出现问题时就开始注重预防,这催生了众多与健康相关的产品解决方案。”她举例说,近年来热门的几大品类都与健康紧密相关,如具有皮肤健康功效的护肤品、关注身体健康的无尺码内衣、代餐产品、植物奶等,元气森林也是凭借抓住饮料健康化的机遇而获得成功。

她还表示:“我认为未来每个消费类目都存在健康化的发展空间。”但她并不看好一些缺乏核心产品力的企业,比如行业内某些只整合供应链方案,却没有自主产品研发能力的代餐奶昔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缺乏独特的渠道优势,企业就只能陷入激烈的内卷竞争。

梅花创投创始人吴世春总结道,2021 年消费行业前热后冷,年初市场热情高涨,而后半年资本市场对新消费的态度发生了 180 度转变。在这一阶段,消费行业依靠流量的打法已难寻机会,随着消费赛道逐渐演变为红海,推广投入产出比不再理想,流量驱动型新品牌进入了发展的困境。

至于 2022 年新消费行业的表现,吴世春认为会与今年相反,先冷后热。他坚信,消费领域始终遵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规律,无论面临多大困难,总会有老品牌衰落,新品牌崛起。

未来的消费行业,企业需要告别单纯依靠流量的玩法,更加注重修炼内功,聚焦核心用户和核心业务,正所谓“慢即是快”。

硬科技全面崛起,储能成为新能源领域新宠

“2021 年,硬科技彻底成为所有投资人关注的焦点,如今投资圈几乎无人不谈硬科技。”中科创星创始人米磊说道。

2021 年整个投资环境遇冷,但米磊却愈发忙碌。他表示:“过去一年我们大约投资了 60 多个硬科技项目。现在投资圈竞争也很激烈,许多机构以往投资硬科技项目较少,现在开始疯狂补课,导致项目估值虚高,有些机构甚至不做尽职调查就盲目投资。以前是项目主动寻找投资人,现在则是投资人竞相追逐项目。”

硬科技之所以能成为风口,核心在于它是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关键底层力量。米磊指出,过去十几年,企业大多是在上一代技术红利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层面的探索,目前这种探索已接近极限,所以如今手机硬件、APP 等很难再有重大创新。

“这一波硬科技的爆发,旨在构建新的科技基础设施,为后续应用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如同 60 年一轮的康波周期,必须有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兴起,应用才能真正蓬勃发展,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

硬科技中热度最高的当属半导体,这是由于全球贸易关系变化、新能源汽车崛起、双碳政策明确以及技术日益成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去三年,宁德时代、隆基的股价一路飙升,涨幅超过 700%。

在半导体领域,米磊认为,如今摩尔定律已进入瓶颈期,企业的机会在于专注于核心材料设备、研发核心软件以及突破光芯片等高端工艺。

他预测,2022 年硬科技领域将延续今年的火爆态势。

与此同时,2021 年新能源行业引发广泛关注,碳中和成为全新的关键主题。进一步细分后发现,碳中和领域中最热门的是储能。

2021 年,储能领域融资活动频繁。3 月 26 日,中科海钠宣布完成数亿元级 A 轮融资;11 月,中储国能宣布完成 1.8 亿元 Pre – A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招银国际、中科创星、联想之星等;12 月,奇点能源宣布完成来自 IDG 资本、源码资本的 A 轮融资。

在米磊看来,储能能够迅速发展,是因为它可以大规模利用风能和光能产生的电能,而过去多年来,储能项目基数较低,成为了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如今国家规定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厂必须配备储能设备。

他给出的建议是:“储能创业者要抓住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机,迅速扩大产能,切实将机会转化为企业的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此外,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庞大市场,新企业仍有入局机会,企业需要解决储能效率、产品技术成熟度、成本以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不过,创业者要保持冷静,不能被市场的火爆冲昏头脑。投资人的资金固然重要,但只有获得客户认可,企业才能真正取得成功。”米磊预计,完成这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大约还需要 5 – 10 年时间,在此期间,硬科技企业将面临众多发展机遇,未来,元宇宙、5G、6G、数据中心、云计算、光波导 AR 眼镜等领域都将是技术发展的方向。

如今,硬科技行业还有北交所的支持。高瓴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良提到,北交所是我国通过金融供给构建硬科技、深科技创新生态的重要战略举措。公开报道显示,11 月 15 日北交所开市,首批 78 家上市企业中,有 16 家是硬科技公司。

从 2022 年及更长远的时间来看,创新经济的主线必定围绕硬科技展开,这是一个紧密关联产业升级的行业,前景广阔。

电商转战短视频平台,把握缝隙机会开拓海外市场

过去一年,电商行业褪去了往日的喧嚣。在反垄断、追缴税款等监管环境下,618、双 11、双 12 等电商大节都显得格外低调。平台方和品牌方,还有哪些发展机会呢?

尽管阿里、京东、拼多多等老牌电商仍在增长,但增速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发力电商,在存量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不久前,B 站也开始内测“小黄车”功能,用户可在观看直播时直接下单购物。有人说,互联网的最终归宿似乎都是电商。

直播带货的进一步普及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以抖音为例,罗永浩团队、贾乃亮、华少等明星艺人,以及众多在抖音平台成长起来的主播和入驻抖音的品牌自播,共同促使抖音电商迅速崛起。

“抖音的发展势头将持续强劲,未来其在电商领域的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电商业务规模很有可能超越京东、拼多多。”那明远认为。

然而,那明远也指出,抖音作为一个内容平台而非专业电商平台,需要平衡视频内容和带货比例,因此其发展规模存在一定上限。此外,抖音的电商闭环尚不完善,还面临着用户留存、复购以及售后等诸多问题。

吴世春提到,对于品牌方而言,在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开展电商业务时,必须结合私域流量的运营方式,否则品牌发展将难以持久。

“抖音能否复制阿里的成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明远对深燃表示。

陈默默分析,几个老牌电商基础设施完备,具有其他平台难以比拟的优势。而抖音是一个发现类兴趣消费的优质渠道,因其推荐逻辑,更适合兴趣类、发现类、非刚需、低单价、即时决策的消费场景。B 站则适合开展特定人群或细分内容相关的品类电商,比如“三坑”(汉服、Lolita 服饰、JK 制服)等小众领域。这些小众领域的供应链,传统电商服务往往不够完善,预售、定制等创新玩法尚未得到充分应用。

她还表示,凡是传统电商服务未能充分覆盖的垂直品类,只要单体规模足够大,对于新入局的电商平台来说都存在发展机会。

电商行业的另一大机遇在于出海。吴世春指出:“由于疫情影响,海外许多供应链出现问题,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度增强,欧美、东南亚、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都存在这样的市场机会。”

“2022 年若开展出海业务,要善于抓住缝隙流量的机会,组建具备出海基因的团队,努力实现全渠道全网运营,精耕细作,深入研究并探索更高效的出海业务模式。”吴世春说。

2022 年,电商从业者若能有策略地把握新平台、新玩法带来的机会,或许能找到新的发展出路。

元宇宙打通线上线下,大厂引领、创业公司紧跟

“当你还在认为元宇宙只是一个概念、一场炒作时,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巨头们已经在积极布局,并开始取得实际成果。”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赵晓光说道。

2021 年,元宇宙成为唯一一个突然兴起的新风口。

许多人认为,元宇宙是下一代的移动互联网,是 Web3.0,它将彻底颠覆现有的载体和基础设施,开创一个全新的虚拟现实世界。

也有人对此提出反驳,认为元宇宙目前仍停留在设想阶段,除了 VR/AR、游戏领域的应用,很难想象还有哪些能真正落地的场景,元宇宙难以在短期内给行业带来根本性变革。

陈默默也指出了具体问题,她认为当前的头显设备仅能解决视觉和听觉方面的问题,对于嗅觉、触觉、平衡感等其他感官问题尚未攻克,这也是许多人体验后会感到眩晕的原因。她对 Meta(元宇宙)的发展进度并不乐观,因为目前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设备、内容、场景等方面都还不够成熟。

不过,众多从业者达成的共识是,元宇宙虽尚未完全到来,但它是一个具有确定性、方向性、趋势性的发展方向。

关于如何推动元宇宙发展,陈默默认为:“在元宇宙领域,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当属各大厂。它们拥有丰富的人力、内容以及各种资源,能够切实推动这项业务的发展,而不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元宇宙的真正到来,需要大厂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

吴世春也认为,元宇宙的硬件部分大厂具有更大的优势。元宇宙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和载体,大公司搭建好技术框架后,其上的生态系统自然会繁荣起来。

“元宇宙是一股强大的浪潮,其发展周期将十分漫长。现在的元宇宙类似于 1999 年的互联网,互联网历经了多轮发展,元宇宙也将如此,目前它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未来,元宇宙必将打通线上线下的界限。”吴世春对深燃说道。

陈默默指出,元宇宙可能的发展路径是“大厂搭台,创业者唱戏”。大厂构建好基础设施后,创业者可以开发更多的应用和内容,体验类线下场景、电商、车载场景等都有可能成为落地的方向。例如,车载场景对于 Meta 来说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应用领域,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让司机在视野中获取更多信息以辅助行车,相当于增加了一块能显示所有视野内容的大屏。

以往,一些 IP 因缺乏良好的载体而难以实现变现。吴世春提到,元宇宙为 IP 变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一些基于 NFC 的产品也将迅速发展,知识产品也能够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

除了线上线下融合,虚实结合也是元宇宙能够实现的重要特性。“比如以游戏为首的消费内容或精神消费将占据很大一部分,实物类消费也将成为重要组成部分。”陈默默说。

元宇宙犹如一片待开发的广阔沃土,将成为未来创业者们竞相角逐的全新领域。

新能源汽车持续飞跃,电池革新与自动驾驶蕴藏新契机

2021 年,造车新势力在燃油车占据主导的汽车市场中成功闯出了一片天地。

先来看特斯拉。在全球车企都面临芯片、电池、零部件供应限制的情况下,特斯拉第三季度全球交付量达到 24.13 万辆,同比增长 73%。2021 年前三季度,特斯拉累计交付量已达 62.4 万辆。

再看以“蔚小理”为代表的国内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企业。目前,蔚来、理想、小鹏三家公司均已上市,且销量实现了质的飞跃。2021 年前 11 个月,几家公司销量屡创新高。年初时,三家公司的月销量还在 6000 台左右,到 9 月,蔚来和小鹏销量首次突破一万台,11 月,三家公司销量均超过一万台。

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同样表现出色。今年下半年以来,威马、哪吒、零跑先后传出准备 IPO 的消息。目前,零跑已完成 45 亿元的 Pre – IPO 轮融资,哪吒获得 40 亿元的 D 轮融资,威马有望获得超 5 亿美元的 D + 轮融资。这些密集的融资活动,或许是在为 IPO 做准备。销量方面,哪吒在 11 月销量也突破一万台,达到 10013 台。

除了这些老玩家,新的入局者也不断涌现。公开报道显示,2021 年 3 月,小米宣布造车,9 月 1 日小米汽车公司正式成立,截至 12 月已组建了超过 500 人的研发团队,小米汽车计划在 2024 年上半年推出首款车型。12 月 15 日,牛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一男发布汽车品牌“自游家”,正式进军造车领域。

当然,在行业火爆的背后,新造车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新能源车成本过高,依赖补贴,电池寿命、安全性、充电设施等方面都有待完善。总体而言,“新能源汽车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行业集中度不高,产能过剩严重,公司购车比例较高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告诉深燃。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类似于十年前的手机行业,那时苹果与众多国产手机百花齐放,如今则是特斯拉与蔚小理等品牌遍地开花。”吴世春说,梅花创投投资了牛创科技和理想汽车,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时机已经成熟,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链已较为完善,汽车在外观设计和续航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

宁德时代 2022 年预计电池产量将增长至 2021 年的 2.5 倍,这显示出其对自身市场份额和整个行业大盘增长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张翔指出,新造车细分领域为创业者提供了众多机会。例如电池技术的变革,目前无钴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无吉耳电池等都在不断发展,未来还有很大的商业化及升级空间。此外,完善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也都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2022 年,新能源汽车将以势不可挡的态势继续扩张。

职业教育迎来大发展,企业服务步入快车道

2021 年,教培行业经历了从风口迅速跌落至谷底的巨大转变。当学科培训走向普惠化、公益化道路时,教育行业的资本化热情大幅降温。不过,与此同时,随着官方政策的明确导向,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官方文件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各类企业依法举办职业教育,还设定了到 2025 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10% 的目标。

因为职业教育解决的是就业和民生问题,而非加剧竞争、制造焦虑,所以在多鲸资本创始人姚玉飞看来,未来针对技术和应用类中高端人才培训的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个逻辑不难理解,姚玉飞分析道:其一,就业形势严峻。2022 年待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将达到 1000 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而高等教育培养出的部分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市场急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其二,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过去多年,科技互联网快速发展,涌现出新能源汽车、硬科技、元宇宙、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众多新风口领域,这些领域持续对专业人才有大量需求。

国家目前主要鼓励上市公司和头部企业投身职业教育,所以它们能够率先享受政策红利,但创业公司同样存在发展机会。

吴世春补充道,创业者要抓住新职业培训的机遇,如今市场不断催生新的职业,如大学里尚未涵盖的新媒体、直播带货等。

目前,职业教育领域创业者面临诸多难题:“审批和审核周期长,师资短缺,就业岗位有限,最重要的是培训效果仍有待观察。未来,能够脱颖而出的企业,必定是口碑良好、就业情况出众的企业。”姚玉飞说。

在他看来,创业者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找到更契合技术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培训内容。抓住新兴领域是一种途径,但更重要的是审时度势,而非盲目追逐热点。

2022 年的另一大发展机会存在于企业服务领域。企业服务,即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效率,利用大数据解决企业成本和规模化问题。

事实上,企业在运营管理、营销、客户管理等各个服务环节都需要实现互联网化。企业服务在近年来垂直领域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每个行业都需要相应的解决方案来提升管理、运营和销售效率。此外,近年来一些传统企业也开始重视自身的互联网化转型。

“企业服务在每年众多热门品类的映衬下,显得不够突出,但它一直在稳步发展。我们投资的智趣百川、甄零科技以每年 50% – 100% 的速度增长。”吴世春指出,未来企业服务仍是持续看好的投资和创业领域,企业中台、智能运维、商业智能等方面都蕴含着发展机会。

企业服务犹如一个默默耕耘的潜力股,2022 年,那些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企业服务项目将厚积薄发。

回顾 2021 年,展望 2022 年。深入思考过去,探寻去除虚假表象后的蓬勃生机,是从业者更为重要的任务。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新的机会在困境中不断涌现,勇往直前吧,创业者们。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