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辉煌到低谷,老牌VC KP如何强势逆袭

26次阅读

共计 103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现代风险投资机构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二战后的硅谷,KP 和红杉资本是其中的佼佼者。两家机构同在 1972 年成立,但 KP 一度因战略失误陷入低谷,直至 2017 年年轻管理合伙人马蒙·哈米德的加入才迎来转折。

KP 的早期辉煌得益于对 Tandem 和 Genentech 的成功投资。尤其是对基因泰克的 25 万美元投资,最终获得了惊人的回报。随后,约翰·多尔的加入让 KP 迎来了黄金时代,他成功押注 PC、软件及互联网三大浪潮,使 KP 跻身行业顶尖。

误判与动荡

然而,进入 21 世纪,KP 却在清洁技术领域遭遇挫折。尽管多尔认为这是下一代主导技术,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此外,KP 还错过了移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领域的多个头部项目,如 Facebook、Stripe 和 Slack 等。

内部动荡进一步加剧了 KP 的衰落。多位合伙人离职创业,性丑闻事件也对品牌形象造成了长期影响。与此同时,成长基金逐渐取代早期基金成为主要收益来源,这与 KP 起家的定位背道而驰。

据科技媒体披露,KP 的基金表现逐年下滑。2010 年基金排名尚属前列,但随后几期基金的排名均跌出前 25%。对于一家顶级 VC 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警钟。

重整旗鼓

面对困境,KP 启动了一场全面改革。马蒙·哈米德和伊利亚·福什曼这对管理搭档通过重塑品牌、优化架构、引进新人以及强化企业文化,开启了 KP 的复兴之路。

首先,KP 将品牌从 KPCB 恢复为 KP,明确回归早期投资的初心。其次,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业务精简,剥离了清洁技术和中国基金,并将投资团队缩减至 9 人,专注于早期和 A 轮融资。

在人才层面,KP 引入了一批新人,并灌输“饥饿感 + 团队协作”的文化理念。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团队凝聚力,还显著提高了 KP 在种子和 A 轮阶段的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KP 的新团队并未完全否定过去的成就。例如,在清洁技术领域,KP 依然保持适度投入,最近还参与了一家碳排放测量公司的投资。这种平衡策略体现了 KP 的务实态度。

强势归来

经过五年的努力,KP 的成绩单令人瞩目。其在 Figma 项目上的投资回报率极高,而整体内部收益率也从 37% 提升至 65%。这一成绩不仅证明了新团队的能力,也让 KP 重新赢得了市场的关注。

此外,KP 在投资策略上表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它不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核心能力的发挥。例如,新团队采取统一的投资团队管理模式,避免了部门间的割裂。

尽管 KP 的复兴尚未达到昔日的高度,但其快速反弹的势头已引起广泛关注。正如 KP 管理合伙人所言:“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红杉,而是找回 KP 曾经的优势。”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