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26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随着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的深度融合,一个全新的行业生态正逐步形成。这一组合常被称为 AIoT,它不仅仅是两个行业的简单叠加,更代表着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传统的智能设备巨头如小米、华为在推动这个浪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 2022 年上半年,我们还看到两类公司的崛起,让行业的剧变变得更加清晰。
不同公司在 AIoT 路径上的差异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思路上的差异主要由企业的出发点决定。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这些安防巨头,原本专注于视频监控以及信息存储和管理系统。随着行业变革,它们纷纷加大了在 AIoT 领域的布局,提出要将业务定位为“智能物联 AIoT”。这些企业的核心依然围绕硬件,强调“硬件决定软件”,也就是说,硬件的基础性能和平台构建对软件算法起到了主导作用。
相反,旷视科技(简称旷视)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它强调“算法定义硬件”,即集中开发标准化的硬件设备,比如摄像头和机器人,然后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加入相应的算法。这种以软件驱动硬件的模式,不但降低了成本,还能实现更强的扩展性,从而更灵活地应对多样化的需求。
硬件和算法的相互关系
这种差异提醒我们,AIoT 中的硬件和软件(算法)实际上是一对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要素。硬件提供基础的实体接入,而算法赋予设备智能化和应用场景的多样性。以旷视的“魔方盒子”为例,它内部装载的算法才是真正赋能设备的核心。这款设备依靠固化的场景算法,能够灵活应对社区、工地等众多领域的具体需求。
另一方面,传统巨头如海康等,则是在硬件基础上不断升级软件算法,从而提升整体的智能水平。这也意味着,硬件的性能限制了算法的效果,而算法的不断创新又会推动硬件的迭代升级。两者的关系既紧密又动态,谁能占据优势,取决于企业所处的技术路线和策略选择。
未来趋势:算法与硬件的融合与博弈
从长远看,AIoT 的核心在于“算法无限应用”,而硬件则像其支撑的平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应用,是驱动行业不断向前的引擎。旷视等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算法,结合硬件平台,试图突破传统的局限,追求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满足了碎片化、个性化的场景需求,也为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的可能性。
不同的企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以海康为代表的硬件驱动策略,强调通过硬件基础打造 AIoT 生态;而旷视则追求“软件优先”的路径,试图用算法定义硬件,形成一套更加灵活和可扩展的生态系统。这两种路径未来谁能走得更远,还需市场和技术共同验证。
行业未来:双向奔赴的精彩图景
AIoT 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逐步积累,更是一场行业思想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随着设备智能化不断深化,AI 技术不仅仅在认知层面获得突破,更在决策能力上迎来新机遇。传统的认知智能逐步向决策智能转变,而碎片化、多样化的场景需求,也要求算法不断创新,实现更强的适应性和扩展性。
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双方的“共赢”。硬件提供坚实的基础,算法赋予设备“智慧”,两者的结合将引领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度。从长远来看,算法与硬件的协同创新,必将推动 AIoT 在更多行业和场景中实现大规模应用,为推动数字化转型带来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