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27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2 年 7 月 7 日,印度执法局(ED)宣布突击检查 vivo 及其关联公司 48 处经营场所,指控其通过转移约一半本地营业额至境外(总计 6247.5 亿卢比,约合 3.9 亿元人民币)涉嫌违反《防止洗钱法案》(PMLA)。为此,印度冻结了 vivo 超过 119 个银行账户,并扣押了约 46.5 亿卢比的资产。
这一事件并非孤立。实际上,自 2020 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政府对中资企业的审查力度显著提升。不仅限于高科技领域,税务及合规性普查已扩展至多个行业,甚至影响到中小企业。根据相关统计,至少 500 家中资企业受到了印度税务部门的严格调查,这成为中资企业进入印度以来所面临的最大规模系统性危机之一。
危机全面升级
此前,印度税务部门主要针对壳牌、诺基亚、IBM 等外资企业开展反避税行动,但近年来,调查重点逐渐转向中资企业。特别是自 2020 年起,印度政府对互联网行业的现金贷企业展开了大规模整治,但由于这些企业大多使用空壳公司运营,效果有限。
随后,税务调查范围进一步扩大至电子制造、基建等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企业规模不大,只要存在中国股东或高管,便可能成为被调查对象。与此同时,印度执法局、金融犯罪机构以及网络犯罪调查等部门纷纷介入,使中资企业陷入频繁应对各类检查的困境。
“起初,企业只需支付小额费用即可过关,但如今这种局面已演变成一场生存考验。”一位长期在印度工作的中资企业负责人说道。为了规避风险,许多印度本土的认证会计师和公司秘书拒绝为中国企业提供审计服务,甚至有印度籍董事选择离开中资企业。
多方压力下的企业反应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企业表现出强烈的适应能力。例如,一些企业选择通过新加坡设立控股公司间接投资印度,以此绕过政策障碍。此外,还有企业采用“隐名持股”模式,表面上由印度籍人员担任股东和董事,但实际上由中国实际控制。
尽管如此,中资企业在印度仍面临诸多限制。例如,公司注册、注资、投资审批流程繁琐,参与项目招投标受限,且获得签证变得愈发困难。据知情人士透露,高峰期在印度从事生产经营的中国人约有 1 万多人,但如今仅剩不足两三千人,不少企业因签证问题被迫撤离。
复杂的商业环境
印度税法的复杂性早已闻名全球,即便是非营利组织也需要聘请专业团队处理税务和合规事务。一旦出现疏漏,企业可能面临高达 10 倍至 12 倍的罚款。而即便实力雄厚如微软、诺基亚这样的国际巨头,也曾因税务争议耗费多年时间才得以解决。
然而,印度市场的吸引力依旧不可忽视。作为全球人口第二大国,印度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尽管中印关系紧张,但仍有大量跨国企业和供应链企业选择留在印度,等待政策松绑。
据统计,截至 6 月 29 日,印度政府批准的涉及中国实体的 FDI 申请仅占总申请量的两成左右。即便如此,仍有大量中资企业选择继续布局印度市场,特别是在 TCL、OPPO、vivo 等企业相继建设新园区的情况下,这种矛盾表明中印经贸关系远未达到简单对立的程度。
未来展望
随着印度经济持续发展,其对中资企业的依赖程度也在上升。尽管当前局势充满挑战,但许多企业仍抱持乐观态度,认为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和加强内部管理,可以在复杂环境中找到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