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AI高管频离职:技术大牛为何纷纷出走?

39次阅读

共计 214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阿里技术高管为何频繁离职

五一假期,AI 圈的目光都集中在阿里。通义千问刚发布 8 个尺寸的混合模型引发热议,紧接着就传出技术高管薄列峰离职的消息。

据了解,薄列峰在 2022 年 9 月加入阿里,接替谭平负责达摩院 XR 实验室,之后调任通义实验室,主管应用视觉团队。他在阿里职级为 P10,相当于总监级别,手下管理近百人。

外界不清楚薄列峰具体离职原因。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他是在面试其他公司时被发现,因此选择低调离职。这个理由让人有些意外,因为大厂高管离职通常是为了创业或因公司调整被迫离开,薄列峰的情况确实少见。

在国外面试新机会时被原公司发现,这种情况不仅尴尬,也可能导致原公司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中产生防御心理。这不仅是打工人的无奈,也是当下资方与员工之间矛盾的一种体现。

虽然外界认为薄列峰拥有亮眼的履历,符合大厂需求,但他曾在芝加哥丰田技术研究所和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英特尔、亚马逊、京东数科等工作多年,特别是在京东数科担任 AI 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长达 5 年,在亚马逊也工作了 4 年以上,还在华盛顿大学担任兼职教授。

2022 年 8 月,薄列峰入职阿里云旗下的达摩院 XR 实验室,后来该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合并为通义实验室,由周靖人担任负责人,薄列峰则负责应用视觉团队。

尽管在阿里的时间不长,但根据薄列峰的领英和 GitHub 信息,他在职期间成果显著。他在视频生成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推出了“全民舞王”等热门项目,还研发了音频驱动的肖像视频生成技术和多模态交互 OmniTalker 等。

这些成果推动了 AI 技术在娱乐、电商、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同时通过开源生态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

在 AI 技术发展的关键时刻,像薄列峰这样的高端人才流失,无疑对阿里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如果如媒体报道的那样,薄列峰已加入竞争对手,这无异于阿里为他人输送资源。

相比一些“精神离职”的员工,薄列峰的离职更像是一种果断的行动派。另一位通义实验室大模型技术负责人周畅的离职,则更为直接,他不仅自己跳槽,还带领整个团队一起转投字节跳动。

据报道,字节给周畅提供的薪资是阿里的 5 倍,这意味着他在字节工作一年相当于在阿里工作五年。

这一举动引发了阿里强烈反应。11 月 13 日,有消息称阿里决定申请仲裁,指控周畅违反竞业协议。

过去一年,阿里技术高管离职已成为圈内热议话题。今年 2 月,通义实验室语音团队负责人鄢志杰离职,但去向不明,只听说加入了某互联网大厂,任 AI Lab 副主任。

仅过去一年,通义实验室已有至少三位重要人物离开。这种频繁的人才流失正在改变大厂间的人才流动模式,越来越多的高管选择低调离职,甚至打着创业旗号偷偷寻找新机会。

作为国内大模型领域的佼佼者,通义千问在国外学术界和业界广泛使用。阿里不仅贡献了许多技术人才,也验证了几年前马云的话:“别人裁员是直接裁,阿里是向社会输送人才。”

目前,薄列峰的去向仍是个谜,有传闻说他去了腾讯,也有人说他加入了字节跳动。一位接近字节的朋友透露,他可能去了字节,但在字节的内部系统里没有找到他的名字。

为了避免竞业协议限制,有些人即便加入新公司也可能需要改名换姓,这不是什么秘密了。比如,去年字节海外视觉团队新加入的黄伟麟(音译),曾是阿里巴巴的视觉搜索总监,为了规避竞业协议,改名为字节海外视觉团队负责人。

黄伟麟的领英和 Google 学术页面都显示他已经入职字节。他拥有博士学位,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后在牛津大学担任视觉组研究员,2021 年加入阿里时还有 3 年合同未到期。

他的个人页面介绍称,2021 年 6 月入职阿里后,他领导团队在淘宝开发大规模视觉搜索系统(拍立淘),并为各类电商应用开发通用视觉技术,借助拍立淘系统,为电商实现了超过四倍的 GMV 增长。

在海外,阿里人的去向可能是字节,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人才密集度更高的字节跳动,近年来为了挖人,不惜重金,开出极具吸引力的薪水。据脉脉数据显示,字节连续四年在 AI 岗位新增量中排名第一,大模型人才的平均月薪超过 5 万元。

不仅是阿里高管,今年 1 月,AI 六小虎之一智谱的视频模型负责人丁铭也加入了字节的大模型团队,零一万物的算法负责人黄文灏去年 8 月加入字节的 seed 团队。

除了中流砥柱型人才外,在 AGI 军备竞赛的关键时期,字节、腾讯和阿里早已在人才争夺战上展开激烈竞争。

去年 5 月,字节率先发起应届博士生的 Top Seed 招人计划,后又开通实习生岗位,国内日薪 2000 元,海外实习生每小时 75 美元,相当于国内实习生的两倍多,这一水平是国内普通实习生的 5 倍以上。

腾讯不甘落后,去年 6 月发起针对 AI 顶级人才的“青云计划”。今年 3 月,阿里云启动了 A Star 和 Al Clouder 人才项目。一个月后,百度也宣布未来三年将开放实习岗位给优秀校园人才,大部分岗位聚焦 AI 领域。

博士军团和年轻人正成为大厂 AI 军备竞赛的主力军。晚点报道显示,过去两年,三家大厂新增的研究者中,阿里的应届生占比六成;腾讯在 2024 年提升至七成,而字节的应届生占比只有四成。

在艰难推进 AGI 的过程中,招揽最顶尖的人才成为各大厂抢占时间窗口的关键。然而,人才密度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成正比,这一点,DeepSeek 重新定义了行业认知。财力雄厚的大厂,除了学习剔除大厂病外,利用资本招揽人才加速技术迭代,仍然是最熟悉的策略。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