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88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今天上午 10 点,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的数据,初步核算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206504 亿元,同比增长下降了 6.8%。按照行业划分,第一产业达到 10186 亿元,下降了 3.2%;第二产业为 73638 亿元,下降幅度高达 9.6%;第三产业则是 122680 亿元,下降 5.2%。
有朋友认为这个降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而也有人觉得,敢于公布这样的数据,实际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不过,仅凭这一个总体的数据,我们还很难全面分析复杂的经济情况。因此,接下来就从产业、行业和城市三个维度来一起看看中国经济的现状。
一、第一产业表现优异,第二产业遭遇挑战
这一次疫情把人口流动性降至最低,往年春节后人们的返工潮被彻底拦住。不过,农业因为其本质上与土地紧密相关,反而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全国的主要农区气候条件总体向好,春耕进展相当顺利。农业(种植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了 3.5%。
大家最关心的猪肉价格飙升的问题,似乎会得到一定控制。随着生猪的产能持续恢复,在一季度末生猪存栏达到了 32120 万头,比去年四季度末增长了 3.5%。其中,能繁殖母猪的存栏量增长了 9.8%。但是,第二产业的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由于复工率恢复较慢,特别是依赖产业工人的第二产业,遭遇了较大的损失。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同比下降了 8.4%。
值得欣慰的是,3 月的工业情况有所好转,同比下降只为 1.1%,降幅相比 1 - 2 月收窄了 12.4%。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有着显著的差异。一季度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6.0%,股份制企业 8.4%,而私营企业更是下降了 11.3%。外资及港澳台商投资的企业受影响更大,降幅达到 14.5%。这其中,与海外疫情加重及西方国家撤侨行动有直接关系,深层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第三产业的冷热不均
疫情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第三产业,像餐饮、零售和旅游等,遭到了极大的冲击。我们经常听到餐饮业关闭、旅游和影视公司倒闭的报道,令人感到一阵心酸。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了 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78580 亿元,同比下降了 19%。其中,餐饮收入为 6026 亿元,下降幅度达到 44.3%;商品零售则下降了 15.8%。
不过,仍有一些行业表现得相对强劲,值得关注。例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了 13.2%,这与线上教育和远程会议的兴起密切相关。同时,金融业的增加值也增长了 6.0%。不少人因为被锁在家里,工资也延迟,股市波动频繁,大家纷纷想要通过股市投资找寻机会。
三、投资下降,部分领域依然走出低谷
从投资数据来看,一季度第一产业投资下降了 13.8%,第二产业更是下降了 21.9%,第三产业投资也下降了 13.5%。民间投资总额为 47804 亿元,同比下降了 18.8%。房地产市场同样遭受了重创,商品房销售额下降了 24.7%。不过被压抑的住房需求在 3 月份逐渐释放,楼市开始回暖,70 个大中城市涨幅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高技术产业的整体投资下降了 12.1%,但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的投资却增长了 3.2%,电子商务服务投资更是激增了 39.6%,这些都是疫情带来的新机会。优秀的投资者对科技领域的关注也愈发明显。
四、失业率与可支配收入情况不容乐观
新冠疫情造成的影响显而易见,全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在去年 12 月是 5.2%,而今年 2 月上升到 6.2%。到了 3 月份虽有所回落至 5.9%,但高失业率的背后有三方面原因:企业倒闭使得岗位消失,企业经营压力大而裁员,以及企业经营活动减少使得新增岗位计划被缩减。
这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8561 元,同比名义增长 0.8%,但实际下降了 3.9%。人均工资性收入也同比名义增长 1.2%,而经营净收入却下降了 7.3%,财产净收入增长了 2.7%。
五、城市 GDP 表现与武汉的突出表现
刚公布的全国 GDP 一季度数据并未包含各城市的表现,不过,前几天各个地方都陆续发布了 2019 年的 GDP 数据,随着这些统计的公布,中国城市的竞争格局再次焕然一新。
2019 年全国 GDP 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和天津。武汉在这些城市中表现出色,尽管疫情让其付出了惨痛代价,却仍然展现出勇气和活力。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周边的城市尚未形成明显的城市群,这让人对 2020 年的经济支撑有所担忧。
六、结语
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全球局势也让人感到忧虑。我们面临的艰难挑战就像在无尽的黑暗中寻找光明,但我们唯有通过努力和劳动,坚定对国家未来的信心,才能期待生活不断改善。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漂亮的 GDP 数字,更是对经济前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