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49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每年农历新年的开工第一杯咖啡对我意义非凡。那第一口所喝下的咖啡,不管是在哪喝、和谁一起喝,似乎都预示着新的一年会有怎样的节奏和氛围。去年正月初八,我在“1927·鲁迅内山纪念书局”享用了一杯融合茉莉和栀子花干香的日式拿铁,同时买了一本《鲁迅信札藏笺》。那一刻的安静和惬意,仿佛让春节的喧嚣暂时远离,朋友圈里写道:“年过到这会儿,很多片段开始属于自己。”
今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下午三点半,我和几位好友在总部园区的 COSTA 咖啡厅重聚。我们每人端上一杯美式咖啡,加入少许冷鲜奶,轻轻碰杯,庆祝新年的开始。这样短短一小时的相聚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有人算过,如果人的平均寿命是 78 年,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只有短短 9 年。中年人尤其感受到生活被无数琐碎切割,咖啡因此不仅是生理的需要,更成为精神的依托。
上海咖啡馆密度领跑世界城市
2023 年上海共有 9553 家咖啡馆,比前一年增加了 1023 家,远超纽约、东京、伦敦和巴黎,夺得全球咖啡店数量之最。全市面积超过 6300 平方公里,平均一平方公里就有 1.5 家咖啡馆。黄浦区尤为突出,那里拥有 509 家咖啡店,人均年消费咖啡量达 40.95 杯,平均每平方公里甚至超过 24 家店。这也意味着站在黄浦任何角落,150 米内几乎都能找到咖啡馆。
而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的咖啡密度更惊人,达到每平方公里 60 多家。就连我居住的新华路街道,街头巷尾亦布满咖啡馆,上海首个咖啡戏剧节也在辖区内的上生新所哥伦比亚花园举办。凯田路是本区一条年轻而独特的咖啡街,坐落于长宁国际商贸区旧厂改造地带,充满现代工业气息,藏着不少品质咖啡馆。
城市记忆与咖啡的交织
衡山路曾有不少怀旧而风格独特的咖啡馆,像 26 岁的凯文咖啡馆于 2023 年 3 月闭店,这让许多上海人感到惋惜。那座老牌咖啡馆承载着我们这代人的美好回忆,见证了上海最好的年华。上次去时,我甚至破天荒地在咖啡里加了糖。令人欣慰的是,一年后,凯文咖啡馆原址重新开出一家类似风格的新店,名字里也带着“凯文”的字样,似乎是对记忆的延续。这件小事竟然被本地官方媒体报道,显示出咖啡文化在上海拥有共鸣和情怀。
首都北京与上海咖啡文化的对比
不久前我去北京,走访了许多地段,京城的咖啡馆密度给我留下的印象远不及上海。即使是在国贸 CBD 这样繁华现代的地段,咖啡馆也总感觉不足与上海的热闹相媲美。北方人或许更喜欢喝酒,南方人喜欢喝茶,而上海人则习惯于咖啡带来的节奏和氛围。
北京的咖啡价格相对较高,可惜缺乏上海那样的文化氛围和稀缺感,更多是简单的消费行为。整体来说,北京依旧是权贵和乡土文化并存,而上海则更偏向于市民生活化与都市文化的交融。
虽然北京、广州、深圳、成都也拥有众多咖啡馆,排名全国城市咖啡行业前列,但上海始终在城市咖啡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上占据领先。数据显示,2024 年 3 月,国内连锁咖啡门店达到 52308 家,其中瑞幸、星巴克、库迪等品牌遍布全国,伴随着人均咖啡消费逐步增长。
上海咖啡文化的历史根基
早在 1843 年上海开埠,咖啡就作为异国文化的象征涌入上海。19 世纪 50 年代,英国药剂师劳惠霖开设的老德记药店率先提供咖啡。60 年代后,外国各类社交场所普及咖啡饮用,上海人逐渐接受这一西式饮品。
虹口于 1886 年开出第一家独营咖啡馆,面向航海职员开放。19 世纪初,咖啡馆成为文化交流与休闲的重要场所,受到文人和中产阶级的喜爱。许多著名文人如鲁迅、丁玲、郁达夫等都是咖啡馆的常客,甚至将咖啡馆作为秘密聚会之地,协助革命工作。
咖啡馆的价格较高,曾是文人雅士与间谍们的第二客厅。上海由此建立起以咖啡为代表的丰富都市文化。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咖啡馆数量激增,1937 年上海沦陷后咖啡馆迎来另一个繁荣期,咖啡文化深植上海人的生活肌理。
老上海与现代咖啡传承
上海牌咖啡是老上海人熟悉的味道,很多人从小就闻着咖啡香成长。上海咖啡厂是国内第一家专业咖啡生产企业,也是老上海海派咖啡文化的代表。它的存在让咖啡不仅限于咖啡厅,而渗透进千家万户。
改革开放后,速溶咖啡逐渐兴起,雀巢咖啡成为众多家庭的轻奢选择。而当下,像“上咖”这类致力于复刻老上海咖啡风味的咖啡馆,则代表着对传统的致敬与文化自信,丰富着上海咖啡市场的多样性。
星巴克与本土品牌的双强并进
星巴克 2000 年进入上海,首店开在力宝广场。首访星巴克是在 2002 年陆家嘴滨江大道店,那里的设计和景观令人震撼。如今上海超过 900 家星巴克门店,成为全球最大星巴克城市。
然而,星巴克在深受欢迎的同时,也因缺乏新意,逐渐成为部分消费者的惯性选择。相比之下,本土品牌如瑞幸、Manner 迅速崛起,凭借产品创新和本土化策略赢得年轻消费群体青睐。尤其是 Manner,在上海拥有超过 300 家门店,其精品咖啡馆的氛围和设计体现了国际都市的精致与文化品味。
多元咖啡场景中的上海生活
上海街头的咖啡馆不仅服务于时尚年轻人,也吸引着形形色色的中老年群体。咖啡馆成为逃离日常压力的港湾,是一个可以卸下伪装、自在感受自己的地方。无论是工作日的午后,还是疫情期间有限的社交场所,咖啡馆始终陪伴着上海人的生活。
许多小众独立咖啡店遍布老法租界、德租界等历史街区,这些店爱好者们宁愿选择风格独特的独立咖啡馆,也不轻易走进大型连锁店,咖啡文化因此保有独特韵味和生命力。
资本助推与行业未来
尽管近年咖啡市场整体投资有所降温,但部分品牌依旧表现亮眼,多个品牌融资金额突破亿元大关。上海作为咖啡行业投融资的重镇,成为品牌生长最适宜的土壤。
然而,过度饱和的咖啡市场也带来副作用,过多咖啡馆可能映射出忙碌减少与焦虑增加,咖啡馆有时也成为闲暇时光的安静避风港。发展中,品牌需要深耕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竞争中长久立足并实现突破。
咖啡是上海精神的一部分
从建港初期就扎根的咖啡文化,经历风雨百年,汇聚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多重身份和故事。咖啡馆不只是喝咖啡的场所,更承载了上海人的生活态度、文化情怀和城市记忆。
咖啡、葡萄酒、夜色、外滩、梧桐树、写字楼、繁花及千里江山图……这一个个元素交织构筑了独具魔都韵味的生活画卷。咖啡在上海不单是饮品,更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 精神氧气,持续滋养着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