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三线小城崛起,首富与超级工厂共舞

45次阅读

共计 371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各地首富,正纷纷涌入安徽东部的三线城市——滁州。2018 年 1 月,隆基乐叶在滁州设厂,截至 2023 年 11 月,已扩建至四期工厂。在此期间,晶科能源、阳光电源、东方日升、福莱特等光伏龙头企业也纷至沓来。据滁州政府数据,全球排名前 20 强的光伏企业中,有 9 家在滁州设立了工厂。隆基、晶科与阳光电源的董事长分别是陕西首富李振国、江西首富李仙德、安徽首富曹仁贤。

2021 年 11 月,比亚迪在滁州建立动力电池工厂,生产其最先进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基地一期计划投资 50 亿元以上,建设年产 100 万辆新能源车用锂电池项目,该项目于 2022 年 10 月投产。2009 年,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登上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中国榜榜首,成为中国“双料首富”。另一家动力电池巨头国轩高科被称作“锂电池第一股”。2022 年 11 月,投资 100 亿元的国轩新能源高端制造基地项目在滁州开工建设,该项目分两期建设,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 160 亿元。国轩高科的创始人李缜是 2016 年的安徽首富。

滁州在产业发展方面曾名声不显,历史上最有名的地方是琅琊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在此做了两年知州,留下名篇《醉翁亭记》,开篇第一句就是“环滁皆山也”,其中“滁”即指滁州。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三线城市,在过去十多年间,经历了发展的奇迹。2010 年,滁州 GDP 仅有 695.65 亿元,在全国排名第 182 位。到 2020 年,滁州 GDP 达到 3000 亿元,增长了 3 倍多,全国排名迅速升至第 88 名,成为全国经济年均增速最快的地级市。2023 年,滁州 GDP 为 3782 亿元,同比增长 6.4%,在安徽省内仅次于合肥的万亿元和芜湖的 4800 亿元,位居第三位。

01 产能迁移,工厂热潮

滁州,是一个被工厂包围的城市。从京沪高铁滁州站出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高楼,一座是康佳科创大厦,另一座是原创科技大楼。滁州目前是康佳在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2024 年,康佳计划投资 140 亿元,在滁州建设一家产能千万台的工厂。

滁州的热闹,在工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乘坐出租车环绕滁州一圈,会发现不断有新的大型工厂涌现。在苏滁高新区苏滁大道旁,高 40 米的塔吊昼夜不停,运送着数吨重的钢材,正在搭建两家医疗设备工厂的架构。苏滁大道两旁被绿色的围挡隔绝,围挡上布满了宣传语,上面写着“融入长三角,分享发展红利”。围挡里是已批复的工业用地,正值 1 月,北风萧瑟,地面上草木枯黄,但用不了半年,这里即将被钢结构、水泥与庞大的电气设备取代。

“融入长三角”是滁州快速崛起的秘诀。2011 年,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与滁州签署协议,合作开发投资约 100 亿元的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这里入驻了光伏、电池等诸多头部企业。彼时,正值“长三角一体化”在 2010 年提出,到 2018 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如果说,合肥在这波产业迁徙中收获颇丰,那么,滁州也分到了一杯羹,并且是高质量的“肉汤”。

滁州的另一个区位优势是毗邻南京。滁州距离省会合肥大约 130 公里,距离南京仅 80 公里。滁州当地人颇多感慨,滁州都跟南京通了地铁,但直到现在还没有直达合肥的高铁。2015 年,南京提出建设江北经济区,经济区直接与滁州接壤,滁州主动提出融入南京都市圈,两个地区修建了中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从南京到滁州高铁站,只需要 40 分钟。

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来自南京、苏州等地的工厂纷纷迁移至滁州。2023 年,滁州建设了安徽省面积最大的工厂,其工业用地规模达到了 1344 万平方米,大概相当于 1900 个标准足球场,超过了省会合肥和副中心城市芜湖。用地虽多,但滁州的工业用地平均单价却是最便宜的。在安徽 16 地市排名中,滁州的工业用地平均每亩 7.61 万元,比合肥每亩 17 万元和芜湖的每亩 20 万元,大约低了 2 /3。

早年间,一位食品厂商曾计划在江苏泰州设厂,但绕着南京周边转了几圈,发现滁州的土地最充裕,未来随时可以扩建厂房,于是选择落地滁州。滁州的工厂大部分有三层楼高,它们的外表以灰色、白色为主,偶尔也会是黑色。元气森林在滁州的工厂外表就是黑色的,这是它的首家自有工厂,寓意是像“黑马一样”,于 2020 年 6 月投产。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出身互联网游戏行业,转向主打“无糖”系列的气泡水而出名。2023 年,百亿身家的唐彬森入选了《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除了元气森林,滁州也是六个核桃、娃哈哈、东鹏特饮等饮料巨头的重要生产基地。不过,最能代表滁州发展的依然是那些新能源首富们建立的超级工厂,它们带来了最丰厚的利润以及吸引最优质的产业集群。

02 首富和超级工厂

对于动力电池行业首富们来说,产能就是他们财富的印钞机。一位制造领域的行业专家表示,工厂正在呈现出两种趋势,第一种是垂直一体化,工厂越建越大,包括从原料到组装到成品,基本都要覆盖到,以谋求降低成本;第二种则是共享工厂正在兴起,一些行业的工厂产能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

以隆基滁州工厂为例,其规模不断扩张。2023 年 9 月,隆基在滁州的高效单晶组件工厂宣布投产,此前,它在滁州已经建立了一期年产 5GW 单晶组件、二期年产 5GW 高效单晶组件、三期 3GW 扩建及配套边框厂项目,综合投资约为 60 亿元。滁州工厂是隆基体系内的先进工厂,拥有 5000 多名员工,项目占地 505 亩,大概相当于 47 个标准足球场。隆基滁州四期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将成为目前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组件制造基地。

光伏企业东方日升的滁州工厂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历程。从 2020 年开始,东方日升相继建造了 5 座工厂,先是滁州,紧接着是宁海二期工厂、马来西亚工厂,然后是包括了从硅料生产到电池片、硅片、组件等流程的垂直一体化的包头工厂,最后是宁海南滨基地 15GW 工厂。

光伏产业正经历从 P 型电池向 N 型技术转变的节点,技术的迭代让工厂的换新速度加快。东方日升流程与信息中心总监单郸告诉记者,现在光伏工厂的建厂周期一再压缩,已经到了 3 到 6 个月了。

为何要如此迅速扩产?单郸说:“(光伏)成品的整体价格一定是下行的。如果你只在中下游待着的话,就属于夹心馅饼,上游成本越来越高,最终的成品价格又一直在走低。”据光伏行业媒体报道,中核集团的组件采购,最低已至 0.81 元 / 瓦;华能集团的组件采购开标,最低报价更是刷新行业新低,跌到了 0.79 元 / 瓦。终端价格的快速走低让光伏企业练好内功,提高效率。腾讯与阿里巴巴等大公司开始踊跃介入到超级工厂的升级中。

东方日升 TOPCon 滁州工厂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这是一个 7×24 小时不停产工厂,这个电池车间满产运行,每天可以生产 220 万片电池片。以往,仅仅是运输和物流环节就需要 160 多人来运作,但现在,215 台 AGV(自动引导车)搬运车上线,实现了自动化的智能运输。腾讯云为东方日升开发了分布式云平台,相较于人工,东方日升电池片车间物流搬运成本降低了 50%,运转效率提升了 30%。

这样的合作只是超级工厂浪潮的一个缩影,宁德时代、欣旺达、天合光能、协鑫等都加强了与互联网巨头公司的合作,为工厂智能化升级提供支撑。

03 滁州,下一个常州?

滁州的发展轨迹,颇有点江苏常州的意味,后者在 2023 年晋级万亿 GDP 城市俱乐部。两座城市皆因能源工业大发展而兴起,些许不同的是,滁州是光伏产业,而常州是动力电池,这两个产业均为万亿规模。

常州距离南京 112 公里,滁州距离南京仅为 80 公里,如果以南京为中轴,这是中国万亿 GDP 城市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包括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这些城市正在经历产业升级和改造。

参考常州,新能源作为常州市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在过去的 2023 年产值达 7500 亿元左右,全市整车产量近 68 万辆,投资热度全国第一。常州为何能挖到新能源第一桶金?经纬创投在 2024 年初到常州开会,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分享说,在长三角,就有一个著名的“4 小时产业圈”理论——在 4 个小时之内,一辆新能源汽车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零部件都可以配齐,从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汽车芯片到一体化压铸制造。并且常州的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 97%,是全国地级市中的第一名,所以出货量能达到全国 1 /5。

滁州在光伏产业中也可以做到产业链的全覆盖:滁州凤阳县拥有丰富的石英砂资源,华东地区 70% 以上玻璃产业所用石英原料源于凤阳,滁州构建起了石英砂开采加工、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封装胶膜、储能光伏电站等日趋完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

1 月中旬,在滁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滁州市市长吴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24 年,滁州要加快打造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

“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百亿项目攻坚专项行动,加速推进超级底盘、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项目建设,确保哪吒汽车年产 30 万台 CTC 一体化底盘项目(一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成投产。”吴劲说。

光伏、储能、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都要建设越来越多的超级工厂,而这些赛道,是产生首富的绝佳土壤。

离开滁州时,一位出租车司机谈论着 2020 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前往琅琊山与醉翁亭合照留念的往事。但世界变化太快,仅四年时间,车窗外,超级工厂正在蓬勃建设中,这是一个钢铁、设备与机器人占据主导的世界。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