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4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一年来,元宇宙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概念,迅速成为最热门的风口之一。各种迹象表明,几乎所有大型科技企业、传统品牌甚至是新兴互联网公司,都在积极布局,试图在这个虚拟新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根据最新的市场研究数据,自 2021 年 7 月以来,涉足元宇宙的公司数量已从 200 多家跃升至超过 500 家。去年,Facebook 更名为 Meta,以全方位转型元宇宙为目标,一时间引发了外界的关注和讨论。而一年之后,这股转型热潮不仅未减,反而愈演愈烈。中国的几家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动作频频”。比如,映客宣布更名为“映宇宙”,上线多个元宇宙相关的 App,尝试打造沉浸式娱乐体验。同时,国美也在谋划类似布局,计划上线自己的元宇宙项目,试图借助新概念重振声势。
映客选择转型元宇宙,部分原因源自其直播业务已趋于成熟,转向元宇宙或许能带来新突破。企业负责人表示,试错成本较低,可以用有限的资源验证市场需求。而且,这种由多个虚拟社交空间组成的“微型宇宙”,核心还是看能否真正带来优质的用户体验、良好的口碑以及有效的传播。
从战略角度看,映客的行动代表了一种“务实”路径——通过不断推出创新 App,包含沉浸式虚拟互动、虚拟形象社交等功能,探索元宇宙的具体应用场景。对于他们来说,借助这股潮流补充或者优化现有业务,是一种风险较低的尝试。而国美则更像是在“借风行事”,试图用高调的布局制造存在感。无论是高调宣布“全面转型”,还是推出虚拟场景,与其说是在真正追求元宇宙的深度融合,不如说是在试图借此为已经走下坡路的传统零售业务“添点热度”。
长期来看,这两类企业现象反映出一种普遍困境:在元宇宙尚未成型、技术成熟度不足的阶段,所谓的转型多半是“试水”或“喊口号”。尤其对于国美这种历史悠久但已逐渐边缘化的品牌来说,通过“风口”制造新话题,可能只是短期的噱头。真正想扭转局面,靠的仍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更具前瞻性的技术布局。
而在巨头集团中,动静则要低调许多。阿里、腾讯、京东等都在不同角度试水元宇宙的应用。比如,腾讯刚刚成立了扩展现实(XR)部门,专注于虚拟世界的建设;百度早期就布局了“希壤”,作为社交和虚拟空间的试点;电商巨头阿里也在 618 期间推出数字藏品,试图用虚拟商品结合品牌营销。此外,天猫和京东都推出了各类数字藏品、虚拟 IP,试图将虚拟产品融入日常生活中。
这些企业的策略更偏向于“局部试点 + 逐步渗透”,不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布局”。他们希望利用已有的优势,以及成熟的电商生态,把元宇宙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营销工具或者用户体验的创新点。事实上,这一点也符合一些行业专家的观点:元宇宙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积累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生态链的建立。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务虚”或“试探”的企业行为?核心原因也许在于,巨大的技术门槛和行业不确定性,让企业不得不在“未明的前沿”中不断试错。B 站 CEO 陈睿曾表示:“现在宣布布局元宇宙的人,可能为时尚早,因为需要经过漫长的准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样,百度副总裁马杰也指出,元宇宙的范畴很广,包括虚拟现实、社交体系、数字生态等元素都需逐步融合,要实现理想中的“虚拟世界”,还需要时间沉淀。
整体来看,无论是企业的“冒险主义”,还是“稳健跟进”,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点——在尚未明确的“风口”中,企业们都在尽力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未来的元宇宙是否能成为企业的“第三空间”,还是仅仅成为营销噱头,值得继续观察。
总结来说,当前的元宇宙热潮,更多展现的是“求生欲”,而非真正的“雄心”。企业们在风口的激烈竞争中,或许更多是在试图防守和寻找新出路。真正的“赢者”,或许还需要时间和技术的不断累积。未来的元宇宙,究竟会变成怎样的场景,仍需我们持续关注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