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发展态势分化,未来路在何方?

4次阅读

共计 156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网络上“东北经济支棱起来”的呼声颇高,这承载着人们对东北振兴的美好期许。然而,2024 年上半年各省份经济数据公布后,东北三省的发展态势却呈现出明显的分化。

经济增速差异凸显分化

黑龙江以 1.5% 的 GDP 增速位列全国倒数第二,与吉林、辽宁形成鲜明对比。吉林 GDP 增速达 5.7%,位居全国第八;辽宁以 5.0% 的增速与全国大盘持平。这种增速的差异表明东北三省内部正在出现分化。

黑龙江的表现令人意外又在意料之中。今年年初,冰雪经济升温,黑龙江成为焦点,省会哈尔滨还成为 2024 年第一座网红城市。但从去年数据看,黑龙江以 2.6% 的 GDP 增速位列全国倒数第一,而辽宁和吉林增速分别为 5.3% 和 6.3%,均跑赢全国大盘。

人口回流情况不一

东北三省在人口回流方面也存在差异。2023 年,吉林人口净流入 4.34 万人,为近 13 年首次净流入;辽宁人口净流入 8.6 万人,扭转了自 2012 年以来的净流出局面。然而,黑龙江却未出现人口回流迹象。

今年 6 月 11 日,《2023 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姗姗来迟,且发布位置和内容都有变化。公报未公布黑龙江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这三项人口指标。2023 年末,黑龙江常住总人口为 3062 万人,较上一年减少了 37 万人。由于缺乏相关数据,外界难以评估人口减少的原因。

工业发展差异显著

工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东北三省在工业发展上的差异也很明显。黑龙江上半年第二产业增速 -4%,规上工业增速 -5.6%;而辽宁二产增速 4.4%,吉林二产增速更是达到 7.5%。

此前东北三省长期面临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问题,产业结构偏传统。为摆脱困境,三省都在调整产业结构,吉林步伐最大。长春是汽车制造业重镇,一汽在此诞生。今年一季度,一汽实现整车销量 74.3 万辆,国内销量达 71.7 万辆,销量全国第一。同时,长春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多个项目落地。此外,吉林还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发力,启动“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并完成了祥云大数据中心三期建设,建成世界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辽宁也不甘落后,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沈阳是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成势;大连则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产业取得突破,吸引了众多国际高科技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

农业优势待挖掘

黑龙江在农业方面表现突出,是我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三大指标位居全国首位。2023 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 1557.6 亿斤,占全国产量的 11.2%,连续 14 年居全国第一。不仅产量大,而且品种多、质量高,如享誉全国的“五常大米”就产自黑龙江。

最高层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黑龙江建立“链主”机制,鼓励企业牵头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升链,并对链主企业在融资、物流、财政奖励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农业与工商业相互影响,对黑龙江来说,一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文旅产业潜力巨大

2024 年开年,黑龙江文旅产业迎来“泼天富贵”。一季度,黑龙江接待游客数量 7372.9 万人次,同比增长 113.3%;实现旅游收入 1048 亿元,同比增长 303.2%,双双创下历史新高。东北正把文旅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黑龙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加强文旅产业市场化运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智慧化赋能。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马长山认为,哈尔滨旅游业尚有很大挖掘潜力,应在冰雪季之后,打造“东北之夏”品牌。提高文旅附加值,需要完善配套设施,相对熨平波峰波谷。此外,东北还应争取数字游民等新兴群体,利用自身优势,改造升级工业遗存空间,提升老工业基地的魅力。把文旅作为打造服务型政府、改善营商环境的新起点,比“泼天流量”更宝贵。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