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9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京东美国物流团队遭遇 996 工作文化冲击
自 2023 年 3 月起,随着京东国内出现裁员浪潮,其位于美国的物流团队也经历了严重的人员流失。问题的核心在于,京东将国内的 996 加班模式直接套用到美国市场,导致当地员工——无论是华裔还是本土员工——都难以长期适应这种高强度、超时的工作节奏。
华裔员工反映,他们经常工作到深夜,以配合国内同事的时间,而公司缺乏有效的晋升机制也令他们心生不满。美国本土员工更难以理解频繁的跨时区会议和加班现象,对领导层英文水平与管理方式深感疑惑和挫败。多位离职员工表示,工作时长常常超过 12 小时,却未获得任何加班补偿或调休,KPI 指标设置过高,工作压力与生活平衡形同虚设。
离职潮持续,过去三个月已有逾 30 名员工走人,平均每周一位,最多时甚至达 2 至 3 位。包括华裔、本土员工以及一名管培生均加入离职行列。目前,京东美国物流团队约有 70 余人仍在岗,但多位员工已计划近期辞职。
京东国际物流布局与目标
京东国际物流自 2018 年涉足美国市场,计划在三年内达到快速扩张的目标,进军欧洲多国,且将京东国际打造为包含跨境贸易、商物流和本地站点的独立上市业务单元。美国作为核心市场,京东设立了洛杉矶总部及多个仓库,试图通过整合国内外人力资源实现快速推进。
团队由具国际背景的中高层管理组成,核心成员多为留学归国人员,辅以华裔学生与少量美国本地招聘人才,仓库工人多为勤奋务实的墨西哥裔。但随着业务量激增,日订单峰值达 10 万单,工作强度大幅提升,管理方式仍然沿用国内标准,重压下激化了内部矛盾。
员工投诉称,公司安排固定的晚间会议,例如美西时间下午 6:30 到 7:30 对应中国时间凌晨 9:30 到 10:30,所有员工必须参加,缺席者会被点名批评,并影响绩效评分。加班成为常态,员工的每天工作时长常常超过 12 小时,却没有任何形式的加班报酬。此外,仓库员工享有时薪的 1.5 倍加班费,而办公室员工则仅有年薪保障,工资待遇不公进一步激发不满。
在高强度工作环境下,员工往往必须“假装忙碌”,持续留守岗位以符合管理层预期。新的业务拓展计划也因资金紧缩而被迫搁置,显示出京东国际物流面临的盈利压力和成本限制。
管理缺陷与文化冲突
管理层多数由中国产背景的华人组成,缺乏对美国市场的深入理解和本土化管理经验。审批流程繁复,需全部回传国内,效率极低,加上决策受制于国内总部,导致团队执行力受阻。领导虽具较强业务背景和高学历,但管理能力欠缺,表现出典型的“高压中国式管理”,缺乏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领导层常以“我们是兄弟”这样的口号激励员工,但实际行为却忽视员工诉求和工作负荷,激发了员工的普遍不满。员工原希望借助京东品牌成长和学习,但现实却是骨干人才流失严重,团队士气低落。
员工流失与人才争夺
从 2020 年至今,离职率居高不下。京东美国团队虽有管培生制度,旨在培养未来管理人才,但离职者中甚至包括表现优异的管培生。许多留学生选择坚持留任,主要因京东提供工作签证和绿卡申请便利,否则不敢轻易离职。总体而言,在岗超过半年的员工已被视为“老员工”。
本地销售人员流失严重,导致京东难以打开美国本土市场,客户主要来自中国商家。年轻团队结构原本有利于拼搏进取,但压力过大反而变成了无底线压榨的借口。一些员工跳槽至本地化做得较好的跨境电商巨头 Shein,公司间人才竞争激烈。
业务瓶颈与市场挑战
京东美国仓储主要服务于跨境中国商家,尚未有效接入亚马逊体系和本土商户。多数收入来源于中国卖家,且只负责仓储环节,配送由第三方完成,导致时效性差、费用高,客户不满。为争取客户,报价系统繁复难懂,缺乏统一标准,效率低下且易出错。
京东内部还存在“赛马文化”,各区域为争夺商户订单展开价格战,削败竞争利润。尽管预期高,业务扩展却面临本土客户不足、利润难以保障的严峻问题。资金与人手短缺进一步限制了团队发展。
国际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京东虽然在欧美多地设立仓储中心,全球布局约 80 个海外仓,仓储面积快速扩展,但在美国仍处于初创阶段。国内模式无法简单复制海外,管理、文化、本土化服务体系都亟需变革。只有摆脱传统高压管理模式,落实本地化战略,京东的国际物流业务才能获得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