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73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初夏时节,上海的一家酒店里,人形机器人 GR- 1 正在演示行走和互动。这是傅利叶成立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也是其向通用人形机器人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
十年前,顾捷带着几个伙伴在上海张江开启了创业之旅。当时,他们专注于康复机器人的开发,随后推出了上肢和下肢的外骨骼设备,逐渐在国内医疗康复市场站稳脚跟。然而,早在 2019 年,顾捷便有了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念头,尽管那时外界对人形机器人多持怀疑态度,但他坚持了下来。
医疗康养的独特要求
相比工业场景,医疗康养场景对人形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的交互性要求。顾捷强调,机器人需要具备感知环境、理解需求甚至情绪的能力,并通过大模型技术做出合理反应。他认为,从康复到养老再到家庭陪伴,人形机器人将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比如康复训练、陪伴服务等。
从概念到产品落地,医疗级人形机器人通常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顾捷解释说,这其中包括原型机的验证、功能优化以及获得医疗器械认证的过程。
差异化优势与未来发展
与其他同行相比,傅利叶的优势在于技术积累、算法创新以及人机交互能力。在康复机器人领域,他们已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些宝贵资源为后续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谈及未来,顾捷表示将继续深耕康养领域,同时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如导诊、病房陪护等。他还提到,尽管现阶段主要服务于 B 端市场,但 C 端市场的潜力同样巨大,未来可能会涌现出更多创新应用。
全栈整合与合作共赢
面对复杂的行业现状,顾捷认为单靠一家企业难以完成所有环节。因此,傅利叶采取了开放合作的态度,与上下游伙伴共同推进供应链建设。例如,在大模型领域,他们选择与商汤等公司合作,借助成熟的 AI 基础设施来完善自身技术体系。
展望未来,顾捷相信只要能提高效率、助力人类生活,无论是在 B 端还是 C 端,傅利叶都将全力以赴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