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六巨头投资回报分析,哪些倍数最惊人?

5次阅读

共计 190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人工智能行业迎来集中上市的高潮,许多头部公司纷纷递交 IPO 申请,部分已获批即将正式上市。这一波热潮背后,是投资机构在过去几年的大规模布局和资本运作。那么,投资这些 AI 巨头到底赚了多少钱?不同轮次的投资回报是多少?哪些公司表现最出色?这些问题的答案,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人工智能行业曾是最炙手可热的赛道,吸引了大量投融资进入。从最初无人问津到如今却成行业的焦点,每一次风口都伴随着巨额资金的涌入。面对许多公司营收低、盈利难、亏损不断的局面,投资人的收益如何?他们在这个热潮中获得了多少倍的回报?答案对于整个科技板块甚至硬科技行业都有借鉴意义。很多行业具有类似特征:大客户导向、研发周期长、应用场景差异大、关系维护复杂。这也决定了它们的投资逻辑、估值方式都具有相似性,也促使我们反思资本在这些行业中的角色和策略。

为此,笔者整理了所有已披露招股说明书的主要人工智能公司资料,涵盖创新奇智、第四范式、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云天励飞、依图科技和格灵深瞳共 8 家企业。前 3 家计划在港股上市,后五家在科创板。这些公司中,除了云天励飞披露了自成立以来的全部融资数据外,其他公司多只公布近三年的融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企业因股权转让频繁,融资数据较少,未列入统计,而老股转让的情况,将在后续专文中详细分析。

分析方法:我们以最后一轮融资的股价为基准,计算此前每一轮的投资回报倍数。例如,最后一轮单股价格为 100 元,第一轮为 50 元,则回报倍数为 100/50-1= 1 倍。每轮的股价均是依据股改后总股本计算。这一结果只能代表到最后一轮融资前的投资回报,尚未完全反映 IPO 后实际的收益。

接下来,看看具体数据:不同公司的投资回报表现差异很大,具体如下:

创新奇智

该公司第二轮投资者获得的最大回报达 6.72 倍,主要由青岛创新智成科技中信等机构投资,而第一轮投资则只有 4.8 倍,投资估值大约在 10 亿到 15 亿之间。到最近一轮融资时,整体估值约 105 亿。2019 年 12 月的后续轮次,投资回报逐渐减少,回到 1 倍左右。

第四范式

第一轮由红杉资本投资,回报高达近 50 倍(2015 年),第二轮由创新工场和红杉资本,回报也达 20 倍左右(2016 年)。2020 年 11 月,第四范式完成 D 轮融资,估值从 18.5 亿美金飙升至投后 29 亿美金。对此,早期投资者虽然估值上涨,但相应回报的增加有限,整体增值约 19%。

商汤科技

作为融资最为庞大的企业,累计融资超过 52 亿美元,最终估值 130 亿美元。第一轮投资回报仅 19.47 倍(2015 年),第二轮仅 4.32 倍(2017 年),令人唏嘘。尤其是第二轮投资者,投资了一个 130 亿美金估值的“独角兽”,最终收益却只有 4 倍多——显然回报严重偏低。

旷视科技

早期天使轮(2013 年)回报高达 117 倍,表现非常亮眼。第二轮(2014 年 7 月)回报也达到 16 倍,被称为“天使投资的常胜将军”。这其中不乏联想之星、创新工场的早期投资者。整体来看,旷视的回报比其他几个明星企业更为出色,估值也较为合理,说明定价偏低、风险可控。

云从科技

最新几轮融资的投资者表现较差,特别是后续轮次出现估值下调的迹象,反映出公司估值存在一定调整压力,投资回报难以乐观。

云天励飞

早期投资者(真格基金、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获得了 26 倍的回报,从估值约 1 亿人民币涨到 70 亿多。此前几年内的估值涨幅惊人,但部分轮次的回报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理想,还有部分轮次存在稀释问题,提醒我们不要盲目追求高估值。

总结发现,早期投资(天使轮、A 轮)可能迎来爆发式回报,但后续轮次回报增幅逐渐趋于平稳甚至下滑。很多企业在 IPO 前的估值远高于合理水平,导致投资回报偏低。资本的疯狂估值,一方面帮助公司快速扩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投资的风险。

思考与未来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投资的关键在于合理估值和风险控制。成功的投资应设定合理的回报预期:天使轮项目至少 50 倍,A 轮 20 倍,后期则需考虑估值泡沫与实际潜力的关系。许多企业在 IPO 前的估值偏高,导致回报低于预期。这也反映出行业整体高估值、破发风险、以及盲目追逐热点的弊端。

未来,若没有如科创板之类的资本新平台,许多高估值企业的上市进程或将推迟,财务指标难以达标。投资者应理性看待整体风口,避免盲目跟风,而应在风口之上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成功的风险投资,应在深刻分析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制定合理估值,掌控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这才能实现“心不动、动而不乱”的投资境界,赢得 LP 的长期尊重。

回顾过去:每一次风口都伴随着财富与风险,投资者需要从历史中学习,避免因盲目追逐热点而陷入困境。只有坚持独立判断、理性估值,才能在未来的科技风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