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良率挑战与突破之道

7次阅读

共计 111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芯片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而其中芯片良率成为各大厂商争夺市场地位的关键指标之一。作为衡量芯片制造质量的重要标准,良率不仅影响着生产成本和利润空间,还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竞争力。

三星在宣布 3nm 制程芯片量产时遭遇的质疑,正是良率问题带来的连锁反应。尽管三星在追赶台积电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在良率这一核心领域始终未能取得显著突破。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历程,从 10nm 到 7nm 制程,再到 4nm 甚至更先进的节点,三星始终难以摆脱良率偏低的困境,这使得其在争取客户订单方面处于劣势。

良率的多维度解析

芯片良率是指合格芯片数量占总芯片数量的比例,它是评估晶圆厂技术水平的重要参数。具体来说,良率可以进一步细分为 wafer 良率、die 良率和封测良率,三者的乘积构成了最终的总良率。值得注意的是,总良率往往被视为商业机密,外界很难获得准确数据,但它却能全面反映一家晶圆厂的整体实力。

影响良率的因素众多,既包括设备精度、原材料质量等硬件条件,也涵盖环境控制、工艺优化等软件环节。尤其是在新制程刚刚推出时,由于技术和经验尚未完全成熟,良率通常较低,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良率会逐步上升,成熟的生产线甚至可以达到 95% 以上的高水平。

提升良率的策略与实践

为改善良率表现,晶圆厂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加强制程控制,通过引入先进的检测设备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另一方面,则需注重研发创新,利用新材料或新技术提升晶圆本身的品质。

例如,韩国科学与信息通信技术部下属的韩国机械与材料研究所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一种新型纳米转移印刷技术,便是一项颇具前景的技术革新。这项技术能够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实现高精度图案化,有效减少了晶圆表面的缺陷,从而大幅提高了芯片良率。

性能与良率的平衡艺术

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时保持合理的良率,是芯片设计与制造面临的永恒难题。以人工智能专用芯片为例,Cerebras 推出的 Wafer Scale Engine(WSE)处理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款超大尺寸芯片虽然在理论上能够提供极高的运算能力,但由于其巨大的面积,导致良率成为一大挑战。为此,该公司采取了多种冗余设计策略,确保即使出现局部缺陷也能维持整体功能。

相比之下,更多企业选择通过 Chiplet 技术寻求折衷方案。Chiplet 允许将多个较小的功能模块集成在同一封装内,既能满足高性能需求,又能规避单一芯片过大带来的风险,实现了性能与良率之间的良好平衡。

总而言之,随着摩尔定律逐渐逼近物理极限,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持续提高芯片良率已成为全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无论是老牌巨头还是新兴势力,都需要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