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从学渣到投资大佬的传奇人生

11次阅读

共计 226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972 年,河南省驻马店的一对夫妻迎来了他们的儿子张磊,这个名字在当时颇为常见。上学后的张磊是典型的学渣,对正课毫无兴趣,一心想着“仗剑走天涯”。受电影《少林寺》影响,他甚至离家前往嵩山。不过,在经营生意方面,他展现出了一些天赋,暑假常去火车站摆摊出租连环画。小学毕业时,他以 141 分的成绩惊险考上初中,为后来称霸投资圈埋下了伏笔。

学渣的觉醒

张磊虽不爱上学,却热爱读课外书。因父母上班,他常被托付给在图书馆工作的亲戚,这让他得以尽情阅读。起初他读散文、传记等文艺书籍,很快便不再满足,开始钻研逻辑更缜密、研究更深入的学术类书籍。这些书虽难读,但也激发了他在学校努力学习的动力。高二时,张磊奋起直追,1990 年以河南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同年,高层为 A 股开张做最后推进,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张磊在暑假扩大了生意,靠卖书和搭卖商品赚了 800 元,而当时基层公务员月工资仅 80 元。1992 年,大二的张磊在校园组织股市模拟大赛,还受邀到央视讲证券分析,这是他首次接触资本市场。毕业后,他进入五矿集团,常年奔波各地收购矿山,彼时中国互联网尚处萌芽阶段。

去耶鲁勤工俭学

当跑遍大半个中国的张磊看到周围同学纷纷出国留学,儿时“仗剑走天涯”的梦想再度燃起,他决定在 1998 年留学。凭借奖学金,他选择了耶鲁。然而,奖学金仅第一年有,第二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需自己解决,他只能勤工俭学并寻求暑期实习。他求职时常穿梭于耶鲁与纽约之间,却因奇葩的思维方式,面试屡屡碰壁。最终,他放弃进入华尔街投行,选择自主创业。1999 年,还差三个月毕业的张磊和同学回北京创办了中华创业网,从事融资中介业务。但随着互联网泡沫破灭,业务逐渐偃旗息鼓。这次创业让他感受到商业的残酷,也看到了互联网行业的潜能。

斯文森手下的实习生

一次偶然,张磊路过耶鲁投资办公室所在地的小楼,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这里是耶鲁投资办公室,负责人大卫·斯文森掌管着学校的捐赠资金。斯文森在美国投资界声名赫赫,他的书被机构投资奉为圣经。面试时,张磊大多回答“不知道”,却因这份坦诚获得了实习机会。在耶鲁投资办公室,张磊掌握了严谨的分析体系和思维框架,与投资结下不解之缘。毕业后,他先后担任全球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员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中国首席代表,敏锐地察觉到中国互联网产业已迎来黄金时代,众多搅动互联网江湖的故事在 2005 年埋下伏笔,他毅然辞职回国准备二次创业。

第二次创业,恩师救场

2005 年儿童节,32 岁的张磊创办了高瓴资本。张磊和合伙人毫无投资基金管理经验,除了热情一无所有。募集资金时,他提出“做多中国”的口号,却无人响应,高瓴颗粒无收。关键时刻,恩师大卫·斯文森带着耶鲁投资办公室团队前来考察,并投资 2000 万美元,此后耶鲁持续追加投资。高瓴将最初的 2000 万美元投向二级市场的腾讯,当时腾讯刚上市一年多,李泽楷不看好,但张磊看重其流量,重仓腾讯。腾讯估值从 2005 年不到 20 亿美元增长到 2020 年 2 月的 5000 亿美元,张磊“赌”赢了。

绝杀式亮相

尽管投资腾讯成功,但 2011 年之前张磊在投资圈名气不大。2010 年,他与刘强东的融资谈判让他一战成名。当时刘强东只需 7500 万美元,张磊却坚持投 3 亿,他认为重资产电商模式有机会。尽管内部和外部都充满质疑,他仍坚持己见。最终,高瓴持有京东 3.09 亿股,收益率达 40 倍,张磊在创投圈“绝杀式亮相”。

策略性亏损

张磊的投资目光并不局限于互联网领域,他还投资了传统消费品公司蓝月亮。回国时他发现国内洗衣液市场潜力巨大,而外资品牌忽视了消费升级趋势。他说服蓝月亮创始人转型做洗衣液,在他的资金支持下,蓝月亮连续三年亏损,但营收在 6 年内增长了 10 倍,2020 年市场占有率达 24.4% 排名第一,高瓴也获得了 80 亿回报,成为本土品牌战胜跨国公司的经典案例。

“四不像”的投资手法

从蓝月亮开始,高瓴超越了“财务投资”范畴,成为一种“孵化器”。此后,高瓴进行了一系列大手笔并购,如并购百丽国际、普洛斯、格力电器、飞利浦家电业务等。高瓴的模式与其他投资机构不同,它不单纯追求收益率,而是帮助企业转型、拓展市场、寻找新增长模式。例如,高瓴还与梅奥诊所成立惠每医疗集团,引进皮爷咖啡、巨石精酿,收购罗曼湖集团等,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四不像”打法。

践行长期主义

张磊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忠实拥趸,2014 年他还受到巴菲特亲自开车迎接。他对价值投资的诠释是“think big, think long”,即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找到伟大格局的坚定实践者并做其长期合伙人。真正的投资标准是是否创造真正价值且有益于社会繁荣。他敢于拒绝挣快钱的机会,践行长期主义。高瓴募集资金时只接受“长期资金”,公司文化也与投资思维一脉相承,内部不允许谈钱,分析员不受短期业绩压力影响,晋升和奖金与收益率无关,对看似无效的研究也足够包容。

不完美的细节

在投资中,张磊也有失误的时候。比如教育双减政策出台前,他虽提前清仓好未来和新东方,但 2020 年初却投资了猿辅导;2018 年二季度重仓买入阿里,第三季度却清仓甩卖;2018 年上半年京东业绩下滑时他大幅减仓;2020 年 2 月在蔚来最低谷清仓。然而,资本市场难以做到永远完美操作,张磊的成功关键在于把握关键机会,他的投资理念和成就使高瓴成为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超 5000 亿元,平均年化收益率达 40%,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不知道多年后张磊是否会记得儿时的经历和投资过的企业,但他一定不会忘记路过耶鲁投资办公室的那一天。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