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电动自行车能否赢得中国市场?

5次阅读

共计 183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自 2022 年起,两轮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可谓是白热化,甚至不亚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就在 7 月 15 日,无印良品与新大洲本田联手推出了素 -MS01 电动自行车,目前已在微信小程序开启预售,面向全国限量发售 5000 台,售价定在 4980 元。

随着各地对《新国标》的过渡期限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超标电动车将面临被淘汰。预估到 2024 年之前,约 2.5 亿辆超标电动车将需要被替换,这也意味着两轮电动车市场即将迎来万亿级的商机。

眼下,市场上各种品牌都在加速布局。这包括雅迪、新日和小牛等知名品牌,它们正在全力抢占市场份额,而九号以及哈啰等新兴品牌也开始疯狂进行市场营销和销售。无印良品在这个高竞争度的市场中推出电动自行车,意图何在?有多大胜算?

无印良品并不是第一次跨界进入电动车领域。早在 2020 年,它们就与台湾知名电动车品牌 GOGORO 合作推出过一款 Gogoro VIVA Plus 电动车,不过这款车除了外形设计外,其他方面并没有深入参与。而此次的素 -MS01 则是无印良品亲自操刀设计,归入其“MUJI 出行”系列。

从动力配置来看,MS01 搭载了一个 400W 的轮毂电机,最高时速为 25km/h,配有三元锂电池和 EBS 能量回收系统,理论续航为 65 公里,不过具体的充电时间官方并没有披露。车身重量仅为 54.1kg,即使在断电状态下,用户也可以靠人力骑行。

从性价比角度分析,素 -MS01 似乎并没有显著优势。相比之下,国内市场上续航约为 50 公里的电动自行车普遍售价在 2000 元左右。可以看出,无印良品的这款电动车价格明显偏高。

尽管素 -MS01 的发售范围仅限于中国市场,但国内消费者似乎更青睐以自主品牌为主的电动车,数据表明,在 2021 年的销量排名中,雅迪、爱玛、台铃等传统品牌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品牌如小牛和九号虽然有所增长,却仍旧是少数。

从核心技术的加持来看,无印良品提供的只是产品外观设计,没有在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因此很难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自 2014 年起,中国两轮电动车的销量便开始出现负增长,如果不是新国标的出台,行业在 2018 年的销量甚至可能跌至 3000 万辆。新国标的实施对电动自行车的车速、重量、电机功率等都进行了严格规定,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入和监管措施。

新国标带来了市场上的巨大变化:首先,因不符合要求而需要被替换的超标电动车数量大增,每年新增的市场需求可达 1000 到 2000 万辆;其次,尽管政策层面设置了高门槛,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生产成本增加和竞争力下降等问题,更有一些企业因此倒闭。

根据天风证券的预估,实施新国标后,约 1 亿台超标电动车面临替换需求。沙利文的报告则指出,到 2023 年,中国的电动两轮车市场规模将达到 1090 亿元。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传统品牌如雅迪和爱玛迅速掀起新一轮的价格战,希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尤其是针对那些小公司。而在经历了几轮洗牌后,原本 2000 多家的电动车企业,现在仅存 110 家,市场集中度显著提升。到 2021 年,销量排名前十的品牌已占到全国总销量的 91.9%。

雅迪在 2020 年实现了 62% 的营收增速,成功完成千万辆的销售目标。此外,一些新兴品牌如小牛、九号也在这几年来相继上市。显而易见,随着市场的洗牌,新老品牌的竞争愈发激烈。

新厂商不断涌入市场,如共享出行领域的哈啰和充电领域的猛犸,以及专注于微型电动车和折叠电动车的小型研发型企业,纷纷携带创新产品方案进入其中,这给传统品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如何为新兴品牌创造出竞争优势成为了许多电动车企业思考的问题。此外,智能化也是新兴品牌的一大卖点,小牛和九号在这方面早早占领了市场先机,与雅迪、爱玛等传统企业相比,借助智能化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

尽管小牛一开始便以“智能 + 锂电”作为口号,但目前在售的车型与传统电动车差异并不显著。在智能化和售后服务方面,传统车企如雅迪仍然占据领先地位,销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百度于其强大的线下渠道。

截至 2021 年,雅迪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数量达 3353 个,销售网点超过 2.8 万个,而行业第二的爱玛经销商数量仅超过 2000 家,终端门店数量刚刚超过 2 万个。相比之下,九号和小牛的电动车价格已经降至 2000-3000 元,这一价位正好正是传统车企的主阵地。

在这一轮市场竞争中,尽管无印良品也在电动车行业试水,但它面临的挑战并不轻松。无论是更注重智能化的消费者,还是对性价比要求极高的市场,想要赢得青睐显然都需要更多努力。未来的路,显然还有很长要走。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