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2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沉寂多时的网约车市场因为科技巨头的集体发力重新成为焦点。7 月 27 日,华为正式发布了聚合打车平台 Petal 出行,加上此前在微信内部测试打车服务的腾讯出行,目前这一赛道已经汇聚了高德、美团、百度、华为和腾讯五大互联网巨头。
网约车市场一直是流量和现金流高度集中的领域,头部科技公司多年来从未放弃介入的念头。从早期的资本混战和亲自运营,到如今转为通过聚合平台作为出行服务的上游层,巨头们的策略不断演变,不仅推动行业新一轮的变革,也暴露了网约车市场正在面临的各种挑战。
市场格局演变,聚合打车应运而生
中国网约车行业始于 2010 年易到用车的成立。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2013 至 2016 年间涌现出超过 40 个出行平台,到了 2017 年市场规模已超过 2000 亿元。但随着头部平台的胜出和资本退潮,行业逐渐由滴滴一家主导,市场趋于稳定,而补贴驱动的活跃期也走向平息。
用户们开始感受到打车成本增加,效率却降低。为了打到车,往往需要安装多个打车 App,这种体验的缺陷促进了聚合打车模式的出现。2017 年高德易行平台上线,率先将不同网约车平台聚合到一个 App 中,用户可一键比价,享受更便捷的出行服务,也为接入平台带来了流量红利。
高德的成功激发了其他巨头的跟进,百度紧随其后,2017 年 10 月推出聚合打车,美团在 2019 年加入,滴滴也在 2019 年 6 月推出了聚合平台模式,接入多家第三方平台成为“打车平台中的平台”。
行业报告显示,预计到 2025 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将达到 434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 10%。面对如此高速发展的市场,科技巨头们无疑都对此跃跃欲试。
流量与生态的争夺赛
聚合打车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还有助于丰富网约车生态。经历了价格战的烧钱阶段后,很多以地区为主的新玩家涌现,司机和用户资源成为新的核心壁垒。
美团在上海和南京自营网约车虽积累了一定用户,却因司机资源紧缺及高运营成本导致亏损显著。招股书数据显示,仅 2018 年公司在司机相关成本上的投入就达到了 44.6 亿元,占其当年净亏损的半数以上。
由于获客成本居高不下,数百家平台竞争流量使得流量价格暴涨。数据显示,2022 年初中国已有 263 家获得网约车经营许可的平台,较前一年增加不少。在这种激烈的环境下,许多平台更倾向于通过成熟聚合平台获取流量。
与此同时,聚合平台也不是单纯为公益而存在。高德将加油、交通票务、酒店预订等服务纳入一体,强化其地图导航的核心地位;腾讯依托微信支付,将打车服务融入数字支付场景,实现流量变现;华为通过 Petal 出行服务,拓展鸿蒙系统生态,并有望借助大量道路数据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三方获益下的隐忧与挑战
聚合打车模式在缓解行业内卷和用户打车难题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它的出现也与网约车行业创立初衷存在一定冲突。当年行业口号是打破垄断、提升社会资源利用,如今却出现了新型垄断和数据杀熟等问题。
聚合平台成为核心流量入口,是否可能滥用流量优势形成新的垄断?此外,网约车司机作为价值创造者是否能从中获得公平收益,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报道揭示部分聚合平台通过抽成规则设计使司机承担更高成本,例如高德打车平台的抽成计算以乘客优惠前金额为分母,实际抽成比例偏低,司机权益受损。同时,聚合平台在接入出行服务商的资质审核上也存在漏洞,有平台被曝接入未获得合法经营许可的车队,带来监管风险。
从出租车时代到网约车兴起,再到聚合打车平台成为新主角,用户对更好出行体验的期待始终未变,但近 12 年的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同滴滴因安全事件受罚下架一样,整个行业在追求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风险与监管的考验。未来,当聚合打车平台真正站上行业中央舞台,它们将如何引领这场变革,值得市场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