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33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华强北水货市场打拼了 10 年的小林,最终决定结束这里的生涯,回家乡发展。他表示,现在水货机生意根本干不下去,抓得严且不好卖,以后华强北不会再有水货机了。
小林所说的“水货机”,是指从非正规渠道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未经授权销售的 iPhone 手机,像港版、美版、日版等。由于国外 iPhone 定价普遍低于国内,加上偷逃税款,一台港版或美版 iPhone 能比国内便宜千余元。
“以前在华强北卖水货手机太赚钱了,从香港背回几台就能日赚大几千,好多人赚得盆满钵满。”小林怀念曾经的时光,如今抓走私严格,抓住就是判刑,没人敢再做水货手机生意了。
和小林处境相同的水货机商户不少,华强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萧条冷清。
从热闹到冷清
飞扬时代大厦是华强北租金最高的档口,也是水货手机的中心。这里少见办公室,多是一排排玻璃柜台围成片区,摊主紧挨着,如同被关在动物园的猴子。玻璃柜下摆满未包装的 iPhone 手机和一叠叠红色钞票。
过道上,来来往往的背包客看到成色好的水货 iPhone,会快速和老板谈好价格,讲价时不让同行听见,他们随身带计算器,按下数字给卖家看价格,成交后就用塑料袋裹起没包装的 iPhone 塞进背包。第二天,背包里的 iPhone 就会发往全国各地的二级经销商或顾客手中。
小林的铺子在四楼的一个小办公室,门口贴着 XX 手机维修售后的招牌,实则他根本不会修手机。
“我基本不做散客生意,都是大批进货大批卖货。”小林回忆往昔,“在飞扬大厦卖货的分三种人,最上游是掌握货源和渠道的批发商,中游是租一米柜的摊主,最下游是背包客或散客,而我只做上游生意。”
小林说他的“水货生意”规模大,进货渠道有两种。一种是让背包客每天去香港人肉背回 iPhone,风险小但一次最多带 3 – 5 台,多了易被海关发现。另一种是大买卖的走私生意,在深圳湾、深圳河或沙头角货运的船上安装大马力引擎和河船暗格,通过“黑色手段”一次性将成百上千台 iPhone 从香港带到深圳,这种生意他每隔好几个月才做一次。
“每次货到的时候,我就很膨胀。通知飞扬大厦熟悉的摊主来我办公室,拿着计算器按出每台 iPhone 的价格和总价。如果他们不接受,就叫他们走人,再喊下一个。”
当时水货 iPhone 很热销,小林刚从码头搬来的货,不到一小时就能卖光,且当面交钱交货,不能发快递,摊主交钱后就搬着一箱箱 iPhone 回去。
然而,好景不长。从 2022 年年初开始,受境外疫情输入影响,深圳严厉打击走私和偷渡行为,严查进货渠道或快递物品来源,严厉查处销售无合法来源进口物品等行为。作为重点打击对象的飞扬大厦,像小林这样的批发商不敢再进货,水货 iPhone 数量断崖式下跌,摊主和背包客没货,水货生意逐渐消失。目前,飞扬大厦大部分一米柜已清空,大量店铺转租或出租。
水货 iPhone 不再便宜
水货 iPhone 存在的最大购买价值就是价格便宜,但近些年这个逻辑被逐渐颠覆。
水货 iPhone 的进货经过批发商、摊主、背包客等环节,一批从香港走私来的 iPhone,先是被批发商抽成,再转给摊主,摊主再抽成转给背包客或二级经销商,最后到消费者手中已中转多次。如此层层抽成,扣除中间物流费用,消费者拿到水货 iPhone 时,价格比真正的香港 iPhone 高出不少,和国行版本相比,价格优势不再明显。
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将 iPhone 视为重要引流商品,频繁推出降价活动。例如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从 2019 年就持续为 iPhone 提供大额补贴,压低国行 iPhone 入手价格。在双十一、618 等电商大促时,国行 iPhone 还会推出 24 期分期免息活动,相比水货 iPhone 需一次性付清数千元,消费者购买国行 iPhone 门槛更低。
此外,电商平台开始抵制水货手机。2020 年底,淘宝网明文要求卖家不得发布“美版、亚太、欧版、日版、韩版、有锁”等非中国大陆版本机型的描述用语;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也相继出台限制水货手机的规定。
面对市场收紧,水货 iPhone 最大的盈利点在每年 9 月苹果发布会前后。新款 iPhone 发布后因新品备货量问题,第一批新 iPhone 价格会大幅上涨,能给沉寂的华强北带来生气。但今年 iPhone 14 系列因基础版本继续沿用上一代 A15 芯片被消费者抵制,需求低于预期,出现大量囤货,让华强北的水货生意雪上加霜。
转型仍与苹果相关
当公司生存困难时,转型是唯一选择。华强北的水货 iPhone 逐渐消失,苹果配件成了最大生意。
近几年苹果的智能穿戴设备引起行业震动,iWatch 和 Air Pod 均是年销过亿的现象级产品,这也滋生了华强北的“白牌电子设备”灰色产业链。
所谓“白牌”就是无品牌的山寨货,最大优势是价格低廉且外观与 Air Pod 极度相似。相比 Air Pods 上千元的售价,50 – 200 元不等的白牌耳机似乎更符合消费者预期。
不仅外观相似,华强北出品的白牌耳机还做到了支持“改名定位、弹窗连接、入耳检测”等苹果 Air Pods Pro 标配的功能。
便宜且外观和功能相似的白牌耳机成为行业销量冠军。据上海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2020 年白牌耳机出货量达到 2.92 亿部,出货占比高达 49%;而苹果 Air Pod 出货量为 7800 万部,出货占比为 21%。
近 3 亿的出货量,让华强北生产白牌耳机的厂商越来越多,逐渐替代了水货手机,成为华强北的新名片。
虽然白牌耳机销量不错,但过于依赖模仿的白牌耳机面临专利侵权风险。另一方面,白牌耳机定价过低,厂商收益有限,出货量虽高出一半,但净利润无法与苹果 Air Pod 相比。
从 iPhone 水货和走私,变成 Air Pod 的山寨和抄袭,如果华强北一直将白牌耳机作为核心经营,只会让名声进一步降低。
坐拥 1.45 平方公里的商业区,一年 2000 亿销售额,成就 50 多位亿万富翁等华强北商业传说,未来走向何方,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