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企业遇冷,抗原检测能否接力?

2次阅读

共计 241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仅仅半月间,核酸检测公司便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的急剧转变。近日,朴石医学成为首家破产的核酸检测公司,一男子因工资争议申请执行其 6 万余元案款,法院却未发现该公司有可供执行财产。此外,这家公司今年 6 月因核酸检测造假被列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多人被捕、被公诉。

朴石医学案仅是核酸造假的冰山一角。今年下半年,多地开展大范围核酸筛查,核酸企业的暴利与造假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被查的核酸检测机构超 11 家,涉及多地。

随着核酸需求增长,相关企业在争议中前行。11 月底,沪深交易所对核酸企业上市从严审核,新冠检测上游材料商翌圣生物首当其冲。疫情管控政策调整后,核酸检测业务增长接近尾声,企业扎堆上市愈发困难。

面对阳性病例增加,12 月 7 日发布的“新十条”提出,不按行政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可进行抗原检测。12 月 8 日,有关部门发布居家治疗人员指南,明确居家治疗人员需进行抗原自测并上报结果。多地鼓励家庭自备抗原试剂盒。

这意味着核酸检测结果不再是唯一依据,抗原检测结果也获认可。随之而来的是抗原检测产品迅速脱销,多地“一盒难求”。京东健康相关负责人称,11 月 28 日至 12 月 4 日,其抗原检测试剂盒成交额环比增长 344%。中泰证券研报显示,国内新冠抗原检测产品采购需求单月或达 560 亿元,“抗原检测试剂市场规模将达 6000 亿”登上热搜。

核酸退潮后,抗原紧俏,相关概念股股价异动。目前通过审核的抗原检测产品中,多家生产企业既有核酸业务也有抗原业务。抗原会成为下一个核酸检测,为企业“续命”吗?

朴石医学的兴衰

2015 年,周明强成立北京京畿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从事分析检测业务。创业七年,公司注册资本 1000 万元,员工 85 人,是典型的中小型企业。

疫情到来后,周明强抓住机会投身核酸检测。2020 年 11 月 20 日,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成立,北京京畿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占股 85%,周明强为实际控制人。公司成立后,搞了集装箱式检验实验室,开始扩张。2021 年初,朴石医学进入北京第一批合格第三方检测机构名单。

2022 年 5 月,朴石医学承担北京房山区大量核酸检测工作。因检测能力有限,为按时交差并牟利,未完成样本检测就直接出具阴性报告,导致实验室原始数据少于样本量,事情败露。

5 月 21 日,朴石医学被北京市公安局立案侦查;11 月 18 日,检察机关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向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出事时,朴石医学只是参保人数不超过 10 人的小微企业,与已上市或冲击 IPO 的核酸检测相关公司相比,业务量微不足道。

号称“基因检测第一股”的华大基因,其“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及“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与核酸检测密切相关。财报数据显示,这两项业务在 2020 年同比增长超 700%,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 2019 年的 23.3% 升至 2020 年的 74.21%。

此外,还有多家靠核酸检测业务快速发展的公司排队冲击 IPO。今年以来,IPO 市场已有康为世纪、达科为、致善生物、瑞博奥、菲鹏生物 5 家核酸检测概念企业过会,其中康为世纪已在 10 月登陆科创板,致善生物、瑞博奥、菲鹏生物三家的 IPO 出现卡壳。

核酸企业上市遇冷

5 家过会企业中,除康为世纪外,其余四家闯关创业板。达科为 7 月 25 日过会后,10 月 14 日提交注册申请,其他三家过会后,要么未提交注册申请,要么申请未获批。

创业板对申请公司业绩有要求,如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 1000 万元且持续增长、近两年增长不低于 30% 等。

监管层迟疑是因为这些企业业绩受疫情影响大。以致善生物为例,2019 – 2021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9858.22 万元、3.29 亿元、4.76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885.74 万元、1.02 亿元、1.14 亿元,2020 年是关键节点。深交所审核会议结果显示,致善生物新冠类产品销售收入的可持续性及业绩下滑风险被追问。

根据创业板要求,发行人应具较高成长性和自主创新能力,募集资金应用于主营业务。从招股书数据看,近两年核酸检测相关企业业绩爆发式增长,不缺钱;若募集资金用于主营业务,上半年或许可行,现在则缺乏市场说服力。

全员核酸检测曾是防控疫情的有力手段,得到相关部门支持。东吴证券今年 5 月研报认为,假设二线以上城市都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一年成本上限 1.7 万亿元,占 2021 年全国 GDP 的 1.5%,低于“静默”的机会成本。

但随着核酸结果造假、实验室管理问题等负面消息不断曝出,核酸检测产业链背后的商业利益关系浮出水面。

11 月 23 日,上交所官网披露,因尚有相关事项需进一步核查,取消对翌圣生物发行上市申请的审议,打响核酸检测企业上市从严审核的第一枪。

抗原检测的现状与未来

监管部门宣布“从严审核”上市流程后半月,全国主要城市陆续宣布,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结果,核酸检测需求急速下滑。

随着大规模核酸检测成为历史,多家涉核酸检测上市公司表示,业务将回归常规,对业绩的影响将在 2023 年显现。

疫情管控政策调整后,抗原试剂迅速紧俏。北京居民称外卖平台抗原现货一周前售罄,只能快递发货;上海居民表示部分地方有现货,但库存紧张。

过去几个月,抗原相关上市公司股价暴涨。龙头股九安医疗从 10 月初的 40 元左右涨至目前的 60 元,涨幅近五成;安旭生物股价在 100 元附近徘徊,较 9 月底涨超 20%。

值得注意的是,获批的抗原产品企业中,很多也有核酸业务,如谱尼测试、诺唯赞,曾靠核酸检测增长,又布局抗原业务。券商研报“抗原检测产品单月需求 560 亿”加剧外界担忧。

但一位医药行业人士认为,C 端零售是小头,政府后续政策是抗原需求最大变数,抗原检测可能比核酸检测更不可持续。“完全放开后,检测需求会减少。”

类似预期反映在二级市场上,12 月初,抗原业务相关企业股价普遍下跌约 10%。

未来,核酸、抗原在一定范围内仍能给相关企业带来营收和利润,但过去两年的暴利时代可能结束。有了核酸造假的前车之鉴,监管部门不会放任抗原检测成为新的造富神话。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