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中国朱嘉:从科学家到投资人的转型之路

7次阅读

共计 300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全球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新消费等领域遇冷的情况下,新能源、硬科技板块凭借政策和资本红利,成为投资行业的新“风口”。经济学家任泽平曾说“现在不投新能源,就像 20 年前没买房”,虽为个人观点,但新能源、硬科技等“卡脖子”领域确实已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

在硬科技领域,半导体芯片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不断加速,在投资市场中,半导体领域的优质项目也备受青睐,吸金无数。据清科研究报告显示,2022 年一季度股权投资市场上,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是获得投资金额最高的行业。

在众多投资机构中,光速中国对硬科技投资布局已久,重点关注 A 轮、B 轮等早期投资机会的发掘。光速中国的合伙人朱嘉,出身半导体研发,曾研发出完整 CMMB 芯片的原型,还参与了无线充电的全球标准制定。在近八年的投资生涯里,朱嘉专注于硬科技和新能源领域,投资了 12 家半导体公司,其主导的明星投资项目有南芯、慧智微、芯驰、沐曦、灵明光子、瞻芯等。

从 0 到 1,多重“视角”

在成为投资人之前,朱嘉就已拥有多个身份标签,从飞利浦亚洲研究院科学家,到半导体公司 TridentMicro 负责芯片架构和算法开发的主任工程师,再到涉足管理和投资领域,朱嘉表示“我想让自己接受更多的挑战”。那么,朱嘉是如何完成这多个角色的转换?又是怎样在硬科技尚处冷门时就选中头部企业的呢?

从科学家到产品研发再到管理,朱嘉始终未离开硬科技领域,只是在不同阶段做着不同的事。这些经历的叠加,让朱嘉亲身经历了产品从 0 到 1 的过程,拥有了行业、企业和投资人的多重视角。

机缘巧合进入投资行业,对朱嘉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全新挑战。在这个没有教科书的行业里,朱嘉感触颇深,“体会了不同创业者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成功或不成功的创业者的观察,最终形成一套不断进化的投资逻辑”。在朱嘉的投资案例中,慧智微占据了两个“第一”。这家国产射频前端芯片企业,是朱嘉投资生涯中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其投资的所有企业中“第一个”报会 IPO 的公司。

回到 2014 年,那时智能手机正快速发展,新技术不断迭代。“我们研究整个手机产业链时做了很细致的拆分,其中我发现,在手机里有一个很高的技术壁垒叫做射频”。

通信作为手机的首要功能,必然会用到射频技术,“要把手机里微弱的数据信号,进行能量的调整和放大,通过无线方式传播出去”。有趣的是,朱嘉研究生阶段的研究课题正是无线通信,而这个领域在当时不仅技术壁垒高,国产化率也极低。

除了射频技术的重要性,在该项目中,朱嘉还发现“这里可以细分出一些零部件,其中一个芯片叫做功率放大器,这在射频里面是价值最高的技术”。如今国内已有一些创业公司在涉足此领域,虽没有规模特别大的企业,但从整个行业来看,射频已成为半导体里重要的细分市场,这也证实了朱嘉对技术和市场趋势的预判。

“当时还没有太多机构关注这一块”,但经过系统研究,朱嘉确认该方向值得布局,便采用“自上而下”的策略,研究了整个产业链,最终锁定了慧智微。

“我们发现他们的时候,还没有其他人要投”。之所以选中这家公司,核心原因是其芯片产品在全球领域内做到了设计创新,“他们把原来其他公司用 3 – 4 颗芯片做成一个模块才能实现的功能,通过一颗芯片就完成了”。

这项创新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性。技术创新使得芯片数量减少,成本和价格降低,为整个市场带来了更好的便利性和灵活性。由于朱嘉本身也是做技术研发出身,通过更深入的分析,最终判定这是一个有机会的创新技术,至少“理论上认为这是一个对的方向”。

目前慧智微的 IPO 申请已获科创板受理,其被行业内视为国产射频的黑马。

这个案例让朱嘉感触良多。虽然“国产替代”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词汇,但在朱嘉看来,“国产替代成为比较受欢迎的投资逻辑和主题,是基于一些复杂因素,比如市场有国产化的需求,希望用国产公司替代海外供应商”。但从创业和投资角度来看,“我们要投的企业需要具备长期的竞争力,而不是短期替代市场里现有的企业。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在长期的环境中保持持续竞争力”。

深入行业,描绘“全貌”

除了硬科技板块,朱嘉和光速中国很早便布局了新能源赛道。在新能源领域,汽车无疑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整个半导体用量的持续增长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而光速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投资了造车新势力之一的小鹏汽车。

“除了车会电动化之外,我们看到所有交通工具未来在双碳目标下都需要拥抱新能源。在车之后,船甚至飞机现在都有很多方向在尝试”,而逸动科技便是全球范围内做电动船外机系统的两大公司之一。“在这个细分领域,逸动在中国绝对是 NO.1,在全球也是 Top 2”。朱嘉告诉创业邦。

与逸动的缘分,已有七年之久。朱嘉与逸动创始人陶师正的首次交流,是在“深圳一起吃饭”时。当时其所做的电动船动力系统,就给朱嘉留下了深刻印象,只是那时他们还处于早期研发和摸索市场的阶段,也遇到了不少挑战。

比如刚开始做产品时,投放市场后碰到了诸多问题,但整个团队凭借创业精神,最终将全新的设计成功推向了市场,如今在欧美市场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自 2017 年起,光速中国开始系统化布局新能源赛道,当时便认定船电动化是巨大的市场。此间,朱嘉与团队深入这个细分市场做了大量交流,也了解到逸动科技经过时间和市场的磨砺,发展已有明显提速,其产品已进入稳定并快速扩张的阶段。

“我第一时间找到创始人,跟他重新交流了一次”。当时对方并未认真考虑融资事宜,一番深入交谈后,逸动最终与朱嘉签下了投资意向书。“在投资完的 2021 年,它的收入比前一年增长了三倍”。

对于电动化趋势,朱嘉认为“对于未来低碳排放大家越来越有共识,从去年开始全球某种意义上进入了一个新的能源危机,能源危机会带动石油和汽油的价格上涨,而电动化的产品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性”。

在逸动的案例中,它在光速中国投资之前就已进入快速增长的拐点阶段,并非早期案例。

由此可见光速对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多元化策略。“我们有三个基金在共同进行投资”,朱嘉表示,拆分来看,一支是早期基金,关注包括天使轮、A 轮等企业;另一支是成长期基金,投资的标的企业一般处于产品从小批量向大批量销售的重要拐点,需要更多资金用于扩展和布局;第三支是晚期全球精选基金,会倾向于具有一定规模与体量的企业,通常在上市前的一轮或两轮进行投资,这一阶段的单笔投资金额可达到 1 亿美金。

回顾硬科技领域的投资,虽然如今已成为风口,但早在 2014 年左右,国内的投资机构大多在积极投入移动互联网。为何能够很早进入硬科技?首先要有足够的耐心,其次在技术方面的专业和大量调研也成为重要的支撑点。

朱嘉认为“光速中国的投资理念是,我们要比行业内的大部分人看得更早更远”。如今朱嘉非常看好氢能源行业,也进行了早期投资。面对一些争议,朱嘉依然充满信心,“不仅在中国,即便在全球范围内,大家对该行业也在不断加大投入,这个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发展,就像十年前我们讨论锂电池可不可以用有些类似,我们看好它的未来,所以更果断地进行早期投资”。

对于与创业者的关系,朱嘉强调,光速中国要做中国创新的全球合伙人。回看投资的逻辑与哲学,朱嘉坦诚地说:“这里没有什么 magic(魔法),你必须深入到行业里,与这个行业最知名的从业者、上下游各个领域各个零部件的研发者、生产者去交流,不断地去感受大家对这个事情的看法。仿如盲人摸象,你摸到的是不同的部位,但当你做了非常细致的深入调研,就可以把一个行业的全貌描绘出来”。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