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岁连续创业者蛰伏七年,终迎储能春天

3次阅读

共计 130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零探智能的创始人兼 CEO 陈烨然面试员工时有两个固定问题:一是你解决过的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二是你人生中做过哪些重大决定。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开放式问题,实则不易回答。陈烨然从事的“分布式储能”创业领域充满不确定性,他期望找到的伙伴在专业领域强过自己。

随着中国“双碳”目标提出,能源结构转型趋势下,储能赛道兴起,2021 年被视为元年,风投热捧,参与者众多。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中国地区储能赛道融资近 20 起,多集中于早期创业企业。零探智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 2021 年创立,不过陈烨然已在该赛道“蛰伏”七年。

陈烨然创业路上的两次大“转弯”

36 岁的陈烨然创业经历丰富,七年前开启创业之路,创立零探智能前事业有两次重大转折。他本硕就读于丹麦科技大学电力电子专业,毕业后回国创业。2015 年,新能源车快速发展前夕,他看到退役动力电池商机,想将其作为储能系统用于充电场站形成闭环。但因退役电池需重新标定筛选、循环次数少、客户不愿用等问题,此路不通。

2019 年,宁德时代等加大对储能投入,储能电池替代动力电池。陈烨然和团队确定工商业用户侧的分布式储能为创业方向。“分布式储能”通过分散设备存储电力,具备多种优势;“工商业侧”包括工厂园区等场景。他认为工商业用户侧才是创业掘金领域。

正当陈烨然准备大干时,因经营理念冲突离开原公司,从零创立“零探智能”。

解决关键问题:人才和产品

对于陈烨然而言,掘金分布式储能市场要解决人才和产品两个关键问题。零探智能的 CTO 张俊曾就职于华为等企业,与陈烨然在丹麦结识。随着业务发展,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此前这类人才对分布式储能鲜有认知,但伴随双碳政策出台和风投追捧,招聘顺利。零探智能现有 40 余位团队成员,来自国内外顶级学府和知名企业。

在管理上陈烨然显得“无为而治”,通过两个问题希望找到“自驱力强、引领团队的伙伴”。

人才之外是产品问题。储能赛道虽前景光明,但尚未进入蓬勃期,成熟产品不多。陈烨然和团队从用户需求和商业本质出发探索,抓住两个原则:产品颗粒度要细,定在 200kWh/100kW 适应小工厂场景;用最好材料,不靠低价靠性能征服客户。他认为分布式储能系统服务周期至少 15 年,采购优质产品作为硬件基础,同时核心竞争力在于基于场景的解决方案和算法能力。

他以充电场站场景为例,说明分布式储能系统可调节峰谷差,实现价格一致性,具有可复制性。陈烨然从商业本质出发解决问题,他希望看到基于个体基因情况开药的发明,这种思维方式带来收益多样化,零探智能收益模式包括硬件毛利和软件服务费用,他更看好“虚拟电厂”模式。

风投和客户,“可以吹一辈子的事儿”

今年接触资本后,陈烨然感觉“水温变热”。零探智能半年内获两次数千万元融资,投资方有明势资本等知名机构,明势资本初次洽谈五天后就出具投资意向书。

客户方面也成果丰硕,零探智能接连拿下大梅沙万科中心、兴中能源等头部企业订单,产品在多个城市批量交付落地。

理工科出身的陈烨然谈到技术时滔滔不绝,但对未来判断审慎。他表示行业仍早期,零探很多产品和方案基于对未来电力市场的判断及商业模式复制,初创企业难免有“小赌”成分。同时,他内心有教育市场的使命感,要把最好产品给客户。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