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市场萎缩:从辉煌到低谷

4次阅读

共计 255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不论是带屏还是不带屏,智能音箱在 2022 年注定迎来冷清的尾声。根据 IDC 的数据,2022 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的销量达到了 1483 万台,同比下降了 27.1%;销售额也降低至 42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16.2%。即使在双 11 的销售期间,相关数据同样不尽人意。

展望未来,头豹研究院和沙利文的预测显示,到 2026 年,智能音箱的年销量将会保持在 3800 万台左右,收入也会徘徊在 8.5 亿到 8.8 亿之间,显然,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小众市场。

在智能手机、智能电脑和平板电脑等设备共同构建的短距离和长距离交互场景中,智能音箱的市场表现显得有些暗淡,仿佛还未老就已经渐渐失去了光环。

回顾 2017 年,阿里以重金进入智能音箱市场,仅一年后就投入 30 亿元用于“人工智能补贴”,以保证其天猫精灵产品的市场地位。百度和小米也不甘示弱,纷纷加码智能音箱的布局。到 2020 年,阿里围绕天猫精灵推出了名为“双百计划”的战略,目标是投入 100 亿元推出百款智能产品,实现 AIoT 与内容生态的结合。智能音箱的角色被视作这个生态系统的起始点。

经过一阵价格战,各大品牌的智能音箱几乎都降至了百元级别。虽然这一市场一度显得充满希望,但随着实际情况逐渐显露,它却变得有些令人失望。根据中商产业研究的数据,从 2017 年到 2022 年,国内智能音箱的出货量在逐年下降。2019 年至 2021 年三年被视为蜜月期,出货量分别为 3682 万台、3770 万台和 3515 万台,而 2017 年的启动年仅为 176 万台,到了 2018 年和 2022 年的前八个月,出货量基本维持在 1600 万台以上。

智能音箱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最初,它只是作为移动终端的蓝牙扩展,充当内容载体和连接中心。虽然这一产品形式的出现曾一度引发热潮,然而热度的衰退却比预想的来得迅速。RUNTO 的数据显示,2022 年前三个季度国内智能音箱的累计销量为 1911 万台,仅为 2019 年高峰期的 54%,显然,曾经的光辉表现已不复存在。

智能音箱销售不佳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也存在外在压力。语音交互被视为决胜的关键,尽管智能音箱经过几年的发展,但语音识别技术并未实现质的飞跃。一般来说,智能音箱的交互逻辑包括语音唤醒、指令识别和执行三个步骤,如果识别出现偏差,意味着第一步失败,第三步的结果也将失去意义。

显然,随着识别错误的频率上升,很多用户更愿意直接使用手机来完成指令。比如小米的智能助手小爱同学在 2022 年的月活跃用户维持在 1.15 亿左右,但这一增长停滞不前。虽然搭载小爱的智能设备逐渐增多,但总体不变就意味着智能音箱用户流失的风险在增加。

还有一个外在因素是,竞争产品的不断涌现,对智能音箱市场造成冲击。对于用户来说,语音唤醒的反应慢和执行不准确,令智能音箱的体验不佳,而相比之下,手机蓝牙连接更为直接、误差率更低,这让一些原本不想动手的用户从智能音箱转向手机自带的语音助手。

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智能音箱的市场似乎开始回归其“音箱”的本质属性。即使减少损耗的“有线派”也在逐渐流行,Wi-Fi 和 4G 的属性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如今的用户对智能音箱的新奇感已经荡然无存,而其实际体验也无法支撑高期待,从短暂的火爆回归到现在的冷静。在这个过程中,智能设备繁多,智能音箱并不是唯一的生态入口,且由于其先天性的劣势,逐渐被边缘化。

在智能音箱的早期,因其便携性和想象空间广阔,让人们对它充满期待。但其实际使用场景却相当有限,主要因为当前的远场语音识别技术无法提供完美体验。例如,在安静的车载或家庭环境中语音识别的准确度尚可,但在商超、门店等嘈杂的环境中,则会明显出现识别偏差。

正因如此,智能音箱的市场短板也显露无遗。若没有其他智能设备的支持,智能音箱的功能终究仅有蓝牙音箱的水平,而大部分其他功能则可以通过手机来实现,结果是智能音箱逐渐沦为鸡肋。

尽管不同的智能产品针对不同场景,但都应该以解决用户核心痛点为主。以智能手环为例,其中一些功能虽然依赖手机,但心率、血氧等实时监测却需要手环本身的支持;而智能音箱在核心价值上并没有与用户的需求深度对接,它所承担的角色更多地是作为智能化的中转站。

在京东的 JD+ 智能音频解决方案中,整合了多家硬件厂商和语音平台提供商,显示出其强大的生态构建能力。尽管京东的计划妙笔生花,但到了实际的公域场景中,智能音箱的参与感却大幅降低。

同样,阿里早已意识到智能音箱的局限,成立了阿里人工实验室,希望优化消费级 AI 产品在公域的表现。而小米则早早就明确了以智能音箱 + 小米全家桶的策略,将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锁定市场的捆绑销售。电商领域是各大品牌的主要战场,而智能音箱也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然而,智能音箱在公域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尤其在京东的电器超体验店等场景,智能音箱的存在感大幅降低。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音箱的公域属性逐步被削弱,体验不足的问题只能勉强应对。

近年来,智能音箱逐渐加入了大屏幕,从而实现了可视化的交互与反馈,这似乎弥补了方案与体验上的不足。然而,无论屏幕的加入如何便利,智能音箱在操作流程上问题依然不小。

例如,当用户走进家中,可能希望通过智能音箱打开空调,但语音操作存在延迟与错误。而带屏的智能音箱虽然支持点按操作,仅限于音箱摆放的位置。看似只是多走几步,实际上却与便捷性相悖。

价格战导致的智能音箱主要依赖内容生态或下游商业环节实现间接盈利,但实际利益却并不会大幅流入品牌自身的口袋。虽然大屏的加入使得智能音箱相对于传统设备的竞争力有所提升,但整体的颓势仍显而易见。

根据 IDC 的数据,2022 年上半年,国内智能音箱的出货量普遍下滑,无屏智能音箱的出货量下降幅度高达 35%,而带屏的智能音箱也下降了超过 12%。销量差距虽小,但从整体趋势来看未必是个好兆头。

总之,智能音箱的对手并不仅限于其他品牌的产品,随着 Matter 标准的发布,正处在一个更为开放的互联设备时代,这对厂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用户将拥有更多选择,但也要求厂商在软硬件实力及生态粘度上付出更多努力。

尽管智能音箱的存在价值疑问重重,但在庞大的市场和先入为主的优势下,其仍然不可忽视。随着 Matter 的进展,用户面临的选择将不断增加,但认可和依赖「中转站」这一现实依然需要时间,未来智能音箱能否迎来技术的质变,也将决定其命运。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