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68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981 年冬天,一份特殊的报告摆在了邓小平案头。报告来自国防工业的邹家华,他提议研发新一代国产战机,预算约 5 亿元。当时,中国的财政收入不足 1000 亿人民币,这笔资金看似不多,但面对空军战机的严重落后,这笔钱显得尤为必要。
从零开始
我国的战机研发始于仿制苏联米格系列。从歼 - 5 到歼 - 6 再到歼 -7,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越来越大。1981 年,以色列的 F -16 和 F -15 在实战中展示了四代机的威力,而我国仍以歼 - 6 为主力机型,差距愈发明显。
面对如此局面,邓小平最终同意立项,这成为我国自主研发四代机的起点。
成都方案的崛起
1982 年,宋文骢受命参与新战机方案论证。彼时,沈阳和南昌分别提出了改进歼 -13 和仿制米格 -23 的方案,但均被认为不够先进。宋文骢团队带来了歼 - 9 的资料,虽未成功,但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一次紧急会议上,宋文骢临危受命,仅用 15 分钟阐述了自己对未来空战的设想,提出采用“鸭式布局”。他的发言点燃了全场,最终促成成都方案进入第二轮论证。
风雨兼程
从 1986 年立项到 1992 年完成金属样机,宋文骢团队克服重重困难。起落架难题、新品率超高的风险,都被一一化解。1998 年 3 月 23 日,歼 -10 首飞成功,试飞员雷强用生命证明了它的可靠性。
辉煌时刻
2003 年起,歼 -10 开始列装部队,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2022 年,歼 -10 首次成体系出口巴基斯坦,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的重大突破。
遗憾的是,歼 -10 之父宋文骢未能见证这一刻,他于 2009 年因病去世,享年 86 岁。
如今回望这段历史,我们铭记那些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