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起步到超越:揭秘歼10长达18年的研发历程

48次阅读

共计 68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重温了央视《军工记忆》关于歼 10 战机研发的纪录片。从 1986 年正式立项到 2004 年定型,这 18 年间,无数科研人员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

上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航空工业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当时美国已着手研发第四代战机,而我们的主力战机仍是老旧的歼五、歼六。面对这种严峻局面,我国决定启动新一代战机的研制。

打破常规的技术创新

在最初的设计讨论中,沈飞的歼 13 方案一度占据优势,但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提出的鸭式布局方案凭借独特创新脱颖而出。这项技术后来成为歼 10 的重要标志。

为了攻克难关,设计团队必须掌握大量前沿科技,比如电传飞控系统和数字化设计等。当时国内外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一切都得靠自主研发。技术人员从零开始学习,边干边学,最终突破重重障碍。

比如飞控系统的设计,既要确保安全稳定又要提高机动性,这对计算机技术要求极高。团队反复试验,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忘我的拼搏精神

在歼 10 的研发过程中,参与人员几乎全年无休。一位技术人员回忆说,‘当时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感觉是在为国家做大事,根本顾不上疲惫’。

无论是设计阶段还是制造阶段,每个人都全力以赴。为了赶进度,不少工人都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车间里,甚至冒着巨大风险尝试新技术。

在试飞阶段同样充满挑战。尽管面临极高风险,试飞员和地面保障团队依然出色完成了任务,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罕见的安全记录。

深远影响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歼 10 不仅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的一项空白,更为后续四代机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我国航空工业已跻身世界前列。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军工英雄,让中国航空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