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27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毕业季渐近,职场相关话题在互联网上热度渐涨。简历撰写、就业指导、面试经验分享等板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近期,“AI 面试神器”“AI 辅助应聘”等新概念也随着年轻人对心仪工作的追求而热度大增。
“AI 面试神器”究竟是什么
这类软件是针对线上面试、笔试场景开发的辅助工具。当应聘者个人能力有所欠缺时,可让 AI 自动生成答案应对 HR,以争取“大厂 offer”。如今获取这类软件难度极低,在社交平台搜索相关关键词,能得到大量帖子反馈,内容涵盖软硬广告、用户体验分享、软件使用教程等多个模块。
其操作流程是,先让应聘者上传简历,然后依据简历中的工作时长、擅长领域等信息,为用户定制不同的面试答案。比如简历显示是算法大牛,AI 生成的反馈会更注重细节;若是职场小白,答案则相对简单。记者测试时虽采用严格的“双机位面试制”,但通过“卡视角”等操作遮蔽电子设备,仍能避开检查,在模拟面试中表现良好,这也验证了软件“面试不要太老实”“不用找规律,直接原地上岸”的宣传语。在售价方面,服务提供方通过阉割不同功能模块,为软件设计了 78 元、188 元、398 元、798 元四档套餐。最便宜的 78 元套餐不支持语音播放笔试答案,面试服务时长仅 70 分钟;最贵的 798 元套餐功能更多、服务时长更足,还能为操作不熟练的人提供远程指导。
AI 面试作弊的风气从何而来
天才少年 Chungin“Roy”Lee 是这一现象绕不开的人物。据媒体报道,21 岁的 Lee 曾和同学开发了“Interview Coder”这款 AI 工具。运行时,用户桌面会弹出隐藏窗口,投射对应问题答案,助用户在销售、考试、求职等场景占优势。Lee 曾借助该工具获得亚马逊实习岗位,让众人首次意识到 AI 作弊对求职者的影响。
“Interview Coder”爆火后,Lee 因鼓励作弊、违背职场道德遭舆论抨击,其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也对他发起纪律处分程序。之后,他办理停学手续,和小伙伴创办公司,要将“AI 面试工具”推广到求职市场。如今,Lee 的公司获得了 Abstract Ventures 和 Susa Ventures 的种子基金,靠 530 万美金融资打响名气。“AI 面试作弊”概念也进入国内市场,衍生出一系列故事。
老板们发现大量“水货员工”靠 AI 工具抢走 offer 后,HR 团队迭代出“反 AI 作弊机制”。如大厂面试官会留意求职者眼睛是否乱瞟、眼镜有无特殊反光,或关注语言连贯性,判断是真思考还是等 AI 处理问题。一些企业还考虑在线上面试中引入屏幕检测机制,或取消线上面试。
用 AI 面试会有哪些风险
律师吴震认为,求职者面试中使用 AI 作弊,除违反诚信原则,还可能有法律风险。若借助 AI 虚构、夸大能力,用人单位可基于“不符合录用条件”解除劳动合同。“AI 软件具体功能、用人单位是否知情默许、AI 服务商数据处理协议是否合规等细节,会影响最终法律定性。招聘方可在面试规则中明确禁止使用 AI 辅助工具,并说明后果。”吴律师说。
求职者使用 AI 作弊还可能导致隐私泄露。使用软件需上传简历,由 AI 定制面试话术,若开发商留技术后门,应聘者个人信息和简历可能被窃取,可谓“一鱼两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