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升级:深圳、上海、西安引领格局重塑

23次阅读

共计 248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巅峰对决

2023 年注定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风起云涌的一年。上半年,上海凭借 61.15 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一举超越西安,稳居领先地位。然而,深圳在第三季度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其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 123.5 万辆,同比增幅高达 125.8%。

截至 10 月底,深圳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 117.7%。与此同时,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也突破百万辆大关,达到 102.85 万辆。年底,深圳、上海和西安之间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最终结果或将决定谁是真正的新能源汽车之都。

不仅是这三个城市,包括广州、重庆、合肥在内的多个城市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均计划到 2025 年实现百万辆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这些城市的共同目标是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新定义汽车制造行业的版图。

老牌与新锐的较量

在上海和西安的竞争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起到了关键作用。今年前 11 个月,特斯拉上海工厂累计交付 85.4 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超过 30%。这一成绩不仅巩固了上海的地位,也为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的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比之下,西安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虽然由比亚迪主导,但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比亚迪的热销车型生产基地分布在深圳、长沙等地,而非西安,这直接影响了西安的产量增长。深圳则凭借比亚迪的多款畅销车型,如海豚、元 PLUS 等,实现了显著的产能提升。

比亚迪的出口策略也为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带来了额外的动力。例如,在泰国市场,比亚迪连续 9 个月占据纯电动车型销量榜首,而冠军车型海豚正是由深圳制造。这表明,深圳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优势,还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潜力城市的崛起

在三大城市之后,长沙、合肥和常州等潜力城市也开始崭露头角。2022 年,长沙、常州和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 44.72 万辆、34 万辆和 25.5 万辆,而今年前三季度,长沙和合肥的产量均已突破 50 万辆,常州也接近这一数字。

长沙的比亚迪工厂表现出色,今年前三季度生产新能源汽车 54.8 万辆,同比增长 95.8%,占全省总量的 91.3%。合肥的比亚迪工厂同样表现强劲,1- 9 月累计整车产量 34.5 万辆,占全省新能源整车产量的 57%。常州的理想汽车工厂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前 11 个月累计交付 32.57 万辆,预计 12 月将挑战单月 5 万辆的交付量。

此外,长沙的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预计将在 2024 年开始投产,大众在合肥的电动汽车工厂也将于年底正式投产,设计年产量可达 35 万辆。这些新项目的加入将进一步推动长沙和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

老牌汽车城的反击

除了新兴城市外,重庆和广州等老牌汽车城也在加速向新能源汽车转型。2022 年,重庆和广州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 36.52 万辆和 31.37 万辆,而今年前三季度,重庆的产量达到 24.79 万辆,同比增长显著。

在冯雷看来,重庆、广州和合肥都有机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脱颖而出。重庆和广州拥有深厚的汽车产业基础,而合肥则凭借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这三个城市在区位优势、产业配套和人才资源方面都具备竞争优势。

冯雷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智能系统的竞争成为新的焦点。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城市才能在未来取得成功。跨界融合的集成创新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万亿级市场的争夺

新能源汽车制造业被视为“制造皇冠上的明珠”,具有价值链长、科技含量高、关联性强、带动力大的特点。许多城市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重塑制造业结构。例如,西安、长沙、常州等新兴城市希望通过新能源汽车重塑制造业骨架,而重庆、广州等老牌汽车城则希望通过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升级。

2022 年,全国工业增加值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苏州、重庆和广州。其中,深圳和上海已经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城市,而重庆和广州则正在加速向新能源汽车转型。今年前 10 个月,深圳、上海、重庆和广州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 4.8%、0.1%、5.5% 和 -0.9%。深圳和重庆的增速尤为突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增长功不可没。

冯雷表示,深圳作为后起之秀,得益于比亚迪的快速发展,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了重要位置。相比之下,上海、广州和重庆虽然拥有深厚的汽车产业基础,但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时难免受到传统模式的束缚。例如,上汽的非凡、智己,广汽的埃安、长安的阿维塔、深蓝、启源等品牌在转型过程中显得有些犹豫不决。

尽管如此,广州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汽车产业在广州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接近三成,但受新能源汽车冲击等因素影响,全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出现了下滑。广州要想保住工业第五城的地位,必须加快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转型。

未来之路

根据各城市发布的汽车产业规划,到 2025 年,上海和深圳的新能源汽车 / 智能网联汽车产量目标均为 200 万辆;广州的目标是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 200 万辆,进入全国城市前三名;重庆则瞄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超过 150 万辆。

此外,深圳、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均设定了汽车产业赛道万亿级目标。深圳提出到 2025 年,汽车产业工业产值达到万亿级规模;上海计划到 2025 年,汽车产业实现制造和服务“两个万亿元”目标;广州计划到 2025 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 1 万亿元;重庆则计划到 2027 年,汽车产业总产值达到万亿规模,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在冯雷看来,深圳凭借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方面的优势,如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半导体等领域,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而上海、广州、重庆则在汽车产业生态系统上更具优势,拥有强大的供应链网络和庞大的消费市场。

冯雷认为,上海的零部件配套能力最强,拥有超过 2000 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广州次之,重庆稍弱。上海没有明显的短板,而深圳的民营经济最为活跃,在创新产出、容错机制以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上表现优异。特别是在汽车产业竞争进入下半场后,围绕电子信息、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这正是深圳的优势所在。

“我认为最有希望的还是上海和深圳,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特斯拉与比亚迪之争。”冯雷总结道。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