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21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期,吉利汽车向旗下高端电动车品牌极氪提出了私有化邀约,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关注。根据公告内容,吉利计划收购极氪剩余 34.4% 的小股东股份,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并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私有化提议的收购价格为每股 25.66 美元,较公告前一日收盘价 22.6 美元溢价约 13.6%。吉利提供了两种选择方案:一是直接以现金支付,二是换股方案,即每份极氪 ADS 股票可换取 12.3 股吉利控股股票。私有化所需资金将通过发行新股、现有现金储备及必要时的债务融资来筹措。
极氪估值为何持续低迷
极氪的估值自上市以来一直未能达到市场预期。尽管极氪在上市初期因吉利对其寄予厚望而一度受到追捧,但随着时间推移,其估值却逐渐走低。极氪最初上市时的股价为 21 美元,首日收盘涨至 28 美元,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然而,这一估值远低于同行公司,例如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的 P / S 倍数均高于极氪。
市场普遍认为,极氪的估值被低估,尤其是在极氪推出多款热销车型后,其月销量一度突破 2 万辆。然而,极氪的业务模式高度依赖吉利集团的支持,包括厂房、贷款以及关联交易等。这些因素导致极氪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高达 1.31 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此外,极氪的部分收入来源于与吉利的关联交易,这使得外部投资者对其独立盈利能力存疑。
内部协同问题与品牌定位冲突
极氪并入领克后,原本计划通过明确的产品线划分来实现协同发展,但实际情况并未按计划推进。领克仍坚持生产燃油车,且燃油车销量占比高达 40%-50%,这与极氪全力推进新能源化的战略方向背道而驰。这种内部矛盾不仅造成消费者认知上的混乱,也让投资者对极氪的品牌定位产生质疑。
另一方面,领克推出了多款成功的混合动力车型,例如领克 900,其市场表现优于极氪的纯电车型。领克的成功案例表明,其在混动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洞察力可能更胜一筹,这也可能削弱极氪在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优势。
极氪车型竞争力下降
极氪的核心产品,如极氪 001 和极氪 007,曾是市场上的热门车型。然而,随着竞争对手的崛起,极氪的市场地位受到挑战。例如,小米 SU7 凭借出色的运动性能和设计吸引了大量用户,而小鹏 P7 则以高性价比和领先的智能驾驶技术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相比之下,极氪的智驾技术和三电系统优势不再明显,难以维持长期竞争力。
吉利的战略考量
吉利提出私有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希望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来提升效率。极氪与领克的合并未能有效解决内部竞争问题,反而加剧了资源浪费。通过私有化,吉利希望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
然而,私有化也带来了财务压力。此次收购涉及金额达 22.4 亿美元,占吉利现金流的较大比例,可能导致其需要通过发债或增发新股来筹集资金。这对吉利现有的股东结构和财务稳定性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从长远来看,私有化有助于吉利更好地推动新能源转型,但短期内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吉利需要平衡好短期财务压力与长期战略布局之间的关系,以确保私有化带来的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