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33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2 月 16 – 17 日,一场以“超越商业”为主题的盛会在上海举办,那便是创业邦 100 未来独角兽峰会暨 2021 创业邦年会。此次峰会吸引了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标杆企业、投资机构及其代表齐聚一堂。大会不仅聚焦未来独角兽的成长历程,解读品牌背后超越商业的社会价值,还颁发了“创业邦年度创业者”“创业邦年度投资人”和“2021 创业邦 100 未来独角兽”等荣誉。同时,特别展示未来独角兽企业 ESG 创新案例,激励更多企业践行社会责任。
峰会现场,昆仑万维总经理方汉与乐言科技创始人兼 CEO 沈李斌进行了一场精彩的主题对话——《AI 赋能,技术预期与商业实践》,碰撞出诸多犀利观点。
一、AI 发展阶段剖析
沈李斌首先谈到,当下大家常说的 AI,其实主要是指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为主的技术在各个行业的深化应用。回顾 AI 的发展,从第二波 AI 浪潮到现在的第三波,有显著变化。第二波 AI 浪潮是统计学习,它对算力要求相对没那么高,是白盒算法系统,方便分析,但难以处理大量数据。像谷歌、百度的搜索,很多是基于统计学习实现的,当时大家习以为常,没觉得是 AI,可这就是上一波能落地的 AI。而这一波,因算力提升,引入了深度学习等新算法,其是黑盒的,机器能通过样本学习有用特征,像图像识别、语言识别等在上一波没实现的,这一波有了实际落地场景。从机器学习角度看,能用其模型很好建模、描述的事情,容易落地,比如常识少的垂直领域;而与人的常识相关、难用机器学习建模的,像自动驾驶涉及人的伦理判断,就很难做。所以说人工智能从机器学习角度去审视,很多事情会更清晰。
方汉则从普通人角度给出参考,引用李开复老师的话指出,只要人类在 5 秒钟之内做出决策的行业,肯定会被机器替代。比如开车、判断人脸等以秒为单位的工作,人工智能技术完全可以胜任。接下来是以分钟为单位的人工智能替代阶段,像打客服电话、人工智能看片诊断病情等。最后是最难的人类以小时为单位的大型博弈,如阿尔法狗下围棋。方汉认为“分”的阶段开始大规模出现,“秒”的阶段人工智能已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刷健康码就是以秒为单位。
二、AI 落地商业之道
沈李斌分享了乐言科技在将 AI 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商家创造价值方面的经验。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 AI 技术怎么落地,二是站在人工智能公司角度看。AI 技术落地和其他软件产品一样,要对场景有很好的认知和理解。乐言科技以“把技术变成客户的业务能力”为出发点,帮客户做业务闭环,实现降本增效。比如做智能客服机器人,最初是人机协同模式,能为企业节省 30% 的时间,先让商家用起来,在使用中积累数据,让模型更丰满,能回答更多问题。之后还从商家需求出发,将服务和营销功能整合,逐步构建全链路电商 AI SaaS 解决方案。
三、投资商业的逻辑考量
方汉介绍昆仑资本一直关注能创造社会价值、解决客户需求且具中长期成长性的企业。他以中国和印度人口红利情况为例,指出中国人口红利在不久将来会被印度超越,印度今年在校大学生 3700 万,中国是 3200 万,这些大学生会转化成工程师红利与人口红利。中国靠乐言科技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客服领域,才有信心与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竞争,且已取得显著优势。他强调靠乐言科技这种用人工智能产生技术红利对抗人口红利,是中国长期维持突出地位的目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