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复制数字浙江,能否终结投资不过山海关魔咒?

24次阅读

共计 474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投资不过山海关”,这一说法众人皆知,甚至已让人有些麻木。打开“东北是否能振兴”的话题页面,满眼皆是对东北的“讨伐”。有人认为东北的问题出在东北人自身;有人觉得是地理因素,天气寒冷且缺乏港口;还有人指出是老国企转型困难,经济结构存在问题。然而,所有人乃至各路企业家都反复提及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在东北,办事难度极大,往往需要托关系。

无论是企业办公还是个人办事,哪怕只是开具一份简单的证明,如果不送礼、不托关系,跑断腿也难以办成,行政效率极为低下。并非没有企业试图改变现状,只是面对从上到下的重重阻碍,有力无处使,甚至还闹出了雪地陈情的闹剧。国家也曾努力尝试改变,加强监督、给予政策扶持,但都未能打开局面,最后无奈采取干部对调的方式,派遣江浙粤等地的干部北上挂职。

办事难导致投资匮乏,投资不足使得人才外流,没钱没人又进一步加剧了办事的难度,这几乎成了困扰东北的一个魔咒。

当阿里宣布投资必过山海关,并与黑龙江省直接展开战略合作时,许多人都感到十分惊讶。毕竟,此前一个个巨头在此折戟,各种办法都不见成效,大家几乎都已失去信心。但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环境下,阿里是最适合挑战东北问题的企业。

故事要从阿里的起源地浙江说起。2016 年底,“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浙江首次被提出。这一理念简洁明了,改革后的行政效果广受大众赞誉,很快便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各个省市纷纷学习。

很多人并不了解,“最多跑一次”的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2016 年底,该理念在浙江首次提出后,全省上下高度重视,许多部门积极配合,全面推进改革。然而,2017 年 4 月,时任杭州市长徐立毅以普通市民的身份,体验了公司注册、公积金提取等四件事情的办理,结果均未成功。说好的“最多跑一次”,市长亲自出马却事事碰壁,这让众人颇为意外。

暗访结束后,徐立毅市长迅速召集市编委办、市审管办等 13 个职能部门,仔细研究暗访录像,查找问题症结。最终发现,问题并非出在政策落实不到位,也不是政府工作人员懈怠,而是政府各部门之间数据不通,导致了机制性难题。

比如,徐市长体验公司注册时,拿着厚厚的申请材料,跑上四楼取号、排队、咨询、网上申报。半小时后,由于政策性强、过程复杂且材料不齐,未能当场办结。在市民之家的公积金窗口,徐市长陪同高先生办理公积金提取业务时发现,这项业务虽简单,但需开具无房证明。高先生符合条件,可市民之家无法开具,能开证明的房产档案馆却位于开元路。如此尴尬的状况,让徐市长不禁发问:“外地无房户提取公积金的现象如此普遍,为何部门间的数据不能联网?”

徐市长的这一问题问到了关键,由此揭开了数字政府的神秘面纱。许多人认为“最多跑一次”是政府简化了办事流程,实则不然,该有的安全流程一个不少。“最多跑一次”的真正奥秘在于,市民跑路减少了,而数据跑路增多了。以往需要人们亲自办理的各种证明,在数据联网后,仿佛长了腿自动跑起来。而如何用数据跑路替代人跑腿,是“最多跑一次”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阿里就在此时登场。作为国内领先的云服务商,他们对系统互通和数据协同有着超前的理解与实践。基于阿里云自研的飞天操作系统这一底层计算平台,阿里为浙江政府提供了混合云技术模式支持。

这朵中国最大的政务云打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加速推进了公共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利用。阿里巴巴还将浙江省政府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景搬到了手机上,公职人员全员使用钉钉办公系统,工作均可直接在钉钉上完成。这个系统被称为“浙政钉”。

政务系统通过阿里云协同,工作人员借助浙政钉协同,“最多跑一次”推进过程中资料缺失、证明繁琐、各部门来回奔波的问题,就此找到了突破口。这次改革为浙江和阿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数字政府的理念也在实践中逐渐成型。

当大家还在学习“最多跑一次”模式时,浙江又实现了升级,从“最多跑一次”进化为“一次都不跑”。

什么是“一次都不跑”呢?当你打开支付宝,搜索“浙里办”,关联证件后会发现,所有证件,包括各种出生证明等,都可直接在线办理,仅需进行人脸验证即可。

这种线上证明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可直接下载使用。原本至少需要跑一次的证明,如今一次都不用跑了,这背后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流程改进。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原本“证明我是我”的繁琐流程可在 10 秒内完成。系统能快速确认用户身份,对接后台各部门数据,迅速开出证明。

当你在线上“刷脸”绑定“电子社保卡”后,线下药房、医院就医时可直接拿出手机使用,支持医保结算。即便忘带实体医保卡,也能看病买药。

除打通医保系统外,电子社保卡还与支付宝本身的医疗系统相连,例如在支付宝中搜索挂号,即可在小程序中直接用社保卡进行挂号预约。这意味着,今后看病无需再排长长的队伍挂号、付药费,均可在线上直接支付。

至此,本文开头的谜题终于可以解开。为何说阿里是目前最适合挑战东北困境的企业呢?因为他们拥有数字化技术,且在浙江的数字化建设中有合作经验。

东北的困境在于办事难,需托关系,高昂的行政效率让许多人不堪重负,甚至出现了“JQK”这样的典型案例。

2016 年,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第三督查组走访黑龙江省 22 家企业,并与 90 家民营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代表及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座谈。一些企业形象地描述了当地的“JQK”套路:J 是指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洽谈阶段承诺得天花乱坠,先把企业“勾”住;“Q”是指企业引进后被搁置,政府之前的承诺无法兑现;“K”是指企业投产后,有关部门频繁“揩油”,最终企业可能被“KO”。涉及招商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甚至政府监管部门,整个环节无一幸免,这表明问题可能是全方位、整体性的。

但在数字政府的技术革新下,这些现象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改变的并非一个部门,而是整个机制。

以过去托关系买火车票为例。早年火车票难买,要么凌晨排队,要么托关系。在东北的熟人社会模式下,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许多票通过关系流出,不托关系很难买到票。打击卖票黄牛或追查倒卖车票的关系户都非常麻烦。

然而,12306 出现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12306 后台对接铁道部数据库,前台直接对接用户手机,无需经过地方售票员,从流程上杜绝了地面站点公职人员吃拿卡要的问题,无需托关系也能直接手机买票。

再如出生证明等行政类办事问题。以往很多人反映,在东北办事最怕托关系,不托关系工作人员根本不予办理,官媒也曾多次批评东北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但通过“浙里办”这样的数字政务系统,可直接在手机上完成身份验证,快速办理出生证明、在乡复员军人证明等文件,无需再面对政务大厅的工作人员。

得益于技术发展,许多政府流程得以再造。无论是企业办公还是个人办事,无论是买票看病还是办理各种证明,东北办事需托关系的行政难题都能得到根本性解决,直接采用数字化流程,就无需再求工作人员办事。

数字化政府解决东北魔咒的思路,不像以往靠督察组抓监督、反腐,打地鼠式解决问题。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办事流程,将执法权力关进“数据铁笼”。它未必能直接解决当地企业缺人才、少资本的困境,但能迅速有效解决以往办事需送礼的局面。而后者往往是老百姓最常遇到的难题。当这些小问题逐步解决后,缺人才、少投资的局面会慢慢得到扭转。

数字化政府带来的改变不仅体现在老百姓办事难的体验上,还能大大缓解公职人员办事累的问题。

一个典型例子是抗台。今年第 9 号台风“利奇马”来袭时,浙江沿海各地市迅速启动防范措施。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台风走向全程被“掌握”,浙江 121 万公职人员可随时在“浙政钉”中查看。此外,交通信息、安置场所、电力抢修等防范举措一应俱全。8 月 7 日下午,台州市直接在钉钉上召开防御第 9 号台风“利奇马”视频部署会,自上而下形成防御统一战线。其他地方的各个部门也迅速做好了准备。

以往,从气象局出报告,到市委重视,再到下发文件,层层传达至村干部,耗费大量人力、精力和时间,基层人员还要撰写无数读后报告。而现在,只需一秒钟就能完成,信息直达,不存在传达走样的情况。这种沟通效率是以往无法想象的。

在我看来,一个成熟的数字政府改变的不仅仅是老百姓的体验,更要能解决当前许多公职人员面临的困境,这才是治标又治本的关键。

为何会这样说呢?因为过去人们常常将办事难的问题归咎于政府和基层公务员不作为,比如在东北,各种讨论都集中在吐槽公职人员的办事态度上。大家认为只要公职人员认真做事、端正态度,所有难题就能解决。

这种想法并不完全正确。以上海为例,其政务工作广受认可。登录“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对“网上政务大厅”的全部个人办事项目进行统计,共有子栏目 26 个,涵盖生育收养、教育科研、社会保障等类型,办事项目共 465 项。对每个办事项目所需材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有 142 个办事项目无需在政府部门间传递材料,办事者直接提供自有材料即可;有 278 个项目需要在政府部门间传递材料。这表明三分之二的事项需要跨部门合作,这意味着无论公职人员多么热情,都需要办事者提供其他部门的文件。

当上门办事时,由于基层公职人员无法直接确认办事者的真实身份,除办事表格外,办事者还需携带足够的证明文件。这导致办事者需要携带大量证明在各个部门间来回奔波,也是各种“证明我是我”奇葩现象频发的根源。

所以,很多时候不能一味指责公职人员的态度问题,并非他们故意刁难,而是源于过去数据不通情况下的机制困境和信任困境。

很多人在吐槽公职人员办事效率时,没有注意到中国政府是典型的“大政府”,与西方的“小政府”机制不同,它更像中国传统概念里一手包办的大家长,对民众生活的各方面都操心,承担了大量额外工作。例如,中国的派出所不仅要管小偷小摸,还要处理小孩走失、宠物走失、钱包手机丢失等问题,甚至夫妻吵架大家也习惯先打 110。中国的民警实际承担的职责远远不止抓罪犯、维护治安,还是整个基层秩序的守护者。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建立高效透明的政务机制,提升行政效率,减轻政务压力,机关办事难的现象几乎不可避免。一味寄希望于公职人员无私奉献,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老百姓办事难的表象背后,本质是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过去的基层行政机制难以承受如此庞大的新城市人口,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我们要看到东北的困境,但不能仅局限于此,相信类似东北的情况还有很多。

1994 年,《北京人在纽约》上映,生动描绘了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纽约。对于那一代人来说,纽约和曼哈顿代表着财富、理想,许多人将其视为天堂,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都以纽约等世界都市为标杆。过去几十年,国内的城市规划也基于此理念,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市群建设,都借鉴了国外经验和理论。

然而,到了 2019 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 GDP 在 2018 年达到 9800 美元,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12000 美元,且每年经济增速保持在 6% 的高速。按照这个速度,再过十多二十年,中国必将成为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中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市群正在崛起。截至目前,中国人口过千万的城市已达 16 座,除北上广深外,重庆、成都、武汉、杭州等城市的人口也都突破千万。相比之下,纽约人口仅 851 万,伦敦 800 万,巴黎 1041 万。

这意味着,不说北上广,仅杭州、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的人口就已超过国外的超级都市。

如何高效治理千万级大都市,如何处理千万级城市群产业带,已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而在这方面,中国没有任何可借鉴的先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中国政府又是典型的大家长式政府,琐事繁多。如何从根本上建立高效透明的政务机制,既能提升行政效率,又能保证监督规范,还能让千万级民众满意,这是新时代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数字政府是这个问题的第一份答卷,其意义或许远超我们的想象。在结束了几十年的跟随学习后,我们正首次尝试开启时代的大门。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