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76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日,由《财经》杂志主办的“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召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发表了关于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的主旨演讲。
白重恩表示,增强民营经济信心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社会需以科学精神应对各类谣言,避免盲目跟风;二是摒弃过往“特事特办”的方式,转向制度化、法治化的管理模式。
他进一步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仍有较大潜力,尽管人口红利减弱,但 5% 至 4% 的增长率仍高于多数发达国家。这一潜力主要源于中国人民的勤奋、创新能力以及大市场的优势。此外,中国在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已取得良好开局,制度优势亦不容忽视。
然而,现实中并非每个经济体都能充分发挥其增长潜力。信心不足可能源于外界对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以及部分言论对现代化进程的干扰。因此,建立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这需要提升全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白重恩强调,保护民营经济需要制度保障。过去依赖个别官员“特事特办”的方式难以持久,未来应强化法律框架下的规范化管理。他建议,可参照国有企业的管理体系,设立专门机构代表民营企业的利益,协调各部门政策,避免因“合成谬误”导致政策叠加效应。
他还提到,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如 ChatGPT 的兴起,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监管、确保数据安全已成为新的挑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行业发展的信心与活力。
综上所述,提振民营经济信心不仅关乎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更涉及制度建设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唯有如此,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强动力。
关键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白重恩提出了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 加强舆论引导,培养公众的科学理性精神。
-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民营经济提供稳定预期。
- 建立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减少部门间冲突。
- 推动数字智能技术健康有序发展,兼顾创新与监管。
这些举措旨在构建一个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使民营经济得以长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