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IPO:估值130亿美元的背后故事

7次阅读

共计 143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军企业商汤科技终于迎来了 IPO 的重要时刻。作为亚洲收入最高的 AI 独角兽,商汤科技在上市前已经完成了 10 轮融资,总金额高达 52 亿美元,目前估值约为 130 亿美元。

商汤科技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一直非常抢眼。其投资者名单中包含了近 40 家知名投资机构,其中包括软银、阿里巴巴、IDG 资本、淡马锡、老虎基金以及银湖资本等全球顶尖的风投公司。这些机构的加入不仅提升了商汤科技的品牌影响力,也为公司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融资历程

商汤科技最早受到 IDG 资本的关注是在 2014 年 11 月,当时 IDG 成为了商汤科技的天使轮投资人,并在随后的 B 轮融资中继续加码。到了 2016 年,StarVC 也加入了商汤科技的 A 轮和 B 轮融资。同年,万达集团和鼎晖投资也参与了 B 轮融资。

2017 年,商汤科技迎来了资本市场的黄金时期,这一年共完成了三轮融资,吸引了 17 家著名投资机构的参与。而在 2018 年的资本寒冬中,商汤科技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吸引力,再次完成了三轮融资。其中,C 轮融资由阿里巴巴领投,而 D 轮融资则获得了软银愿景基金 10 亿美元的注资,淡马锡、老虎基金和银湖资本等多家国际知名机构也纷纷加入。

到了 2020 年底,商汤科技完成了 Pre-IPO 轮融资,尽管具体的投资方没有对外公布,但据公开信息显示,商汤科技当时的估值已经达到了 130 亿美元。

投资回报分析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商汤科技的融资规模和实际业绩都非常出色。2018 年至 2020 年间,商汤科技的营业收入逐年增长,分别为 18.5 亿元、30.3 亿元和 34.5 亿元人民币。今年上半年,商汤科技的营收更是达到了 16.5 亿元,同比增长了 91.8%。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使得商汤科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行业领导者。

创业邦基于最后一轮的估值进行了简单的回报计算,结果显示:2014 年进入的首轮投资者获得了近 20 倍的回报;2016 年的第二轮投资者获得了接近 5 倍的回报;而对于第三轮之后的投资者,回报率逐渐下降,在第八轮之后,回报倍数均低于 1。这种情况在一级市场并不罕见,随着投资轮次的增加,投资回报率通常会呈现递减的趋势。然而,随着商汤科技在市场上获得更多认可,其市值在过去几年里迅速攀升,这也使得机构投资者在商汤科技上的投入回报更加显著。

当然,也有一些公司在上市后未能获得二级市场的认可,导致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出现倒挂现象。在这种情况下,Pre-IPO 阶段的投资人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不过,对于那些能够耐心等待的投资者来说,只要商汤科技本身是一家优秀的公司,他们最终还是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

股东结构

根据公开资料,商汤科技的创始人汤晓鸥是公司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 21.73%。在机构投资者中,淘宝中国的持股比例为 7.59%,位居第二;软银愿景基金以 14.88% 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一;春华资本和银湖资本分别持有 3.08% 和 3.05% 的股份;IDG 资本则持有 1.42% 的股份。

尽管商汤科技的估值高达 130 亿美元,但市场上对其高估值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一些机构甚至将软银愿景基金的参与视为一个“反向指标”,认为这可能导致商汤科技的估值被人为抬高。一家 PE 机构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指出:“拿到软银资金的企业往往会被估值过高,通常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出一倍。”

不过,从长远来看,决定商汤科技是否值得投资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它是否是一家真正优秀的企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那些愿意等待的投资者最终将收获丰厚的回报。这不仅仅适用于商汤科技,也是所有 AI 独角兽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