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24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有朋友们问我,东南亚投资的 VC 到底是不是都被套牢了呢?其实这个问题来源于一篇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我们都知道,东南亚的本土 VC 基金的表现普遍不佳,这确实是个事实。
造成这种情况有许多原因,比如早期的 VC 们对市场了解不够,甚至缺乏对创业的敬畏之心。而且,由于市场流动性过高,LP 和 GP 们手上都显得比较放松,再加上缺乏成熟有效的退出机制,这些都让人感到无奈。
不过,对于中国出海的 VC 来说,参与东南亚项目的情况就没那么悲观了。投过三个及以上本土项目的,估计也就屈指可数,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被套牢”。其实我们去年就讨论过,很多人在新加坡交流后,是时候回去继续他们的事业了。而真正被套住的,可能反而是一些韩国投资者,他们的投资部门在海外往往只有少数几个人。
东南亚市场是一个碎片化且复杂的地方。这样的特性带来了挑战,想要挖掘这个六亿人口市场的潜力并不容易;但也因为复杂的环境,成功打拼出来的企业就会形成一种壁垒,竞争者很难模仿。
如今,东南亚能够做得出色的公司屈指可数,问题不是出在市场上,而是很多创业者和团队的执行力与认知能力。在过去的几年里,资金的涌入让许多企业只专注于收入增长而缺乏深思熟虑的战略规划。想了解东南亚市场的投资机会,不妨看看红杉资本印度的投资组合,尽管与红杉中国关系不大。
从 VC 的投资角度来看,试图在东南亚复制中国的成功,或者只关注那些百亿级的机会,其实没必要再浪费时间。疫情前,许多投资者没有机会实际考察市场,疫情后又因为对创始团队的能力缺乏信心,尤其是在高估值的背景下,更是不敢轻易下手。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需要经验和耐心。
本土的 VC 们并不傻,他们心里清楚这个市场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美好。而实际上,东南亚的优质投资机会可能很多外部投资者根本看不懂,反而选择那些 LP 容易接受的项目,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资金。
因此,在结合 LP 们的认知与市场实际背景下,许多目前现金流良好且能自我维持的项目,其实是一些披着科技外衣的传统贸易商,像是卖鱼、快消品和连锁店等。而真正不错的项目和创始人还是挺多的,我们认识一些值得信赖的团队。
金融科技领域依然充满机会,比如去年两个支付领域的项目退出,蚂蚁以 6 亿美元收购支付网关 2C2P,迪士尼方面也以 29 亿美元估值收购 Coda Pay。这些案例说明市场潜力依然存在。然而,现在市场上的许多金融科技公司之所以做得不好,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风控和低成本的资金,以至于急于进入信贷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和腾讯在东南亚的投资其实也并非善举。大家对阿里系的投后管理风格应该很了解,而腾讯早期的投资也为他们带来了很大收益,如今的高位接盘几乎无从谈起。
另外,海外很少有人听说过“时光机器理论”,这是孙正义在 2000 年财报中提到的,但他自己后来并没有再次提及过。而今,在充满变数的世界中,这种理论似乎也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关于值得投资的创始人和项目,之后有机会我们会进一步讨论。那些愿意深入研究东南亚新兴市场的投资者们,期待能与你交流观点。
最后,题图的出处有人猜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