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3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中国养猪行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冬天”。从猪肉价格的持续下滑,到饲料原料价格的暴涨,再到行业内大企业面临的巨额亏损,养猪人的日子变得愈发艰难。许多小规模养殖户逐渐退出市场,而行业的大趋势则是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型,这其中既充满挑战,也孕育着希望。
猪肉价格暴跌,养猪成本飙升
近期,猪肉价格一路下行,跌到近年来的最低点。去年,猪肉价格还在 30 元 / 斤的高位徘徊,但进入今年后,竟然跌破了 10 元 / 斤。以湖北恩施的养猪户吴先生为例,他养了五年的猪,曾经猪肉还能卖到 30 元 / 斤,但今年春节后,猪肉价格迅速跌入谷底,他的亏损也随之扩大。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成本,他不得不精心做腊肉,试图卖出更高的价格以弥补亏损,但市场反应依然冷淡,甚至堆积如山的腊肉也发霉变质,不得不焚烧处理。吴先生已经亏损超过百万元,不仅拖欠银行贷款,还欠了朋友不少钱,走到这一步,他的心情无比沉重。
不仅如此,吉林省长春的养猪户刘莉莉也遭遇难题。她拒绝了一次价格极低的收购邀请,因报价仅为 5.6 元 / 斤,比成本价还低 2 元,卖出后每头猪至少赔 500 元。与此同时,许多养殖户在直播卖猪肉时,也因价格过低无人问津,多次情绪崩溃。
市场供需关系及成本压力共同作用
根据数据显示,国内生猪市场价格从一年前的每公斤 23.96 元,已经跌至 4 月第二周的 12.53 元,下跌幅度巨大。同时,饲料原料的成本也在不断飙升——以豆粕为例,今年 3 月底,其价格达到 5166 元 / 吨,比 2021 年的 3608 元 / 吨高出不少。这样的成本变动让养猪企业纷纷陷入亏损,像正邦、温氏、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去年亏损超过百亿,特别是正邦科技亏损高达 182 亿到 197 亿,亏损幅度超过了行业的整体水平。
行业结构调整与中小户的艰难抉择
中国的养猪散户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很多家庭靠养猪维持生计。去年,一位云南的养殖户投入了 2000 多元购买猪仔,但出栏时仍旧是 2000 多元,没有盈利甚至亏损。随着市场波动和成本上升,许多散户感到压力骤增,退出市场的速度明显加快。据统计,出栏 500 头以下的散户比重已下降到 40% 以下,而规模化养殖企业不断壮大。到 2021 年,我国规模以上养猪企业超过 16 万家,占比超过 60%,能繁母猪存栏达 4329 万头,远远超过正常水平。大型养猪企业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市场震荡中表现更为稳健,而散户却风险不断攀升,甚至面临灭顶之灾。
“猪周期”与多重因素的影响
生猪价格的起伏大多遵循“猪周期”规律:高价刺激养猪,供给增加;价格回落,养猪减少;随后需求上升,价格再次上涨。这一轮猪周期,受非洲猪瘟、环保政策、饲料涨价、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波动尤为剧烈。尤其是非洲猪瘟带来的存栏减少,曾让行业一度恢复,但随后存栏迅速回升,使得供应链再次失衡。此外,国际环境变化也加剧了原料的价格波动——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战争导致进口受阻,豆粕、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节节攀升,养猪成本节节上升。与此同时,环境污染治理的压力也让中小养殖户举步维艰,许多被排除在环保政策之外,难以继续养猪。
行业未来:调整与转型成必由之路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一轮“猪周期”是近年来最为严峻的一次,但行业的调整与重塑也在逐步进行。大型养猪企业通过规模化、精细化管理,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而中小养殖户则可以通过与头部企业合作,成为“代养户”,实现转型升级。例如,去年四川多地引入大型企业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推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让散户也走上规模化、数字化的养殖道路。更有技术公司推出管理解决方案,帮助养猪户实现产业升级。这一切都预示着,行业未来将逐步走向理性和稳健。
与此同时,国家也在积极推动行业调整。通过收储、政策支持、产业升级等措施,尝试缓解市场压力。特别是在俄乌冲突缓解、国际原料价格回落后,猪肉价格有望逐步回升,为行业带来曙光。专家预测,今年第二季度,养猪行业或将迎来新的转折点。虽然短期内还要面对巨大阵痛,但只要行业继续深化改革,增强抗风险能力,养猪人们的未来依然值得期待。
总的来说,虽然当前养猪行业正处在低谷,但变革的浪潮已经开始,行业向规模化、现代化迈进的步伐不会停止。多年来,养猪人们在风雨中坚韧前行,只要政策得力、市场理性,养猪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