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5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北京的统计数据显示,在 2024 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的餐饮业利润总额仅为 1.8 亿元,相比去年下降了 88.8%,利润率也只有 0.37%。这引发了不少关注,尤其是米其林级的鼎泰丰包子铺宣布今年 10 月底将关闭在北京、天津和西安的 14 家门店。可以说,目前高端餐饮只不过是整个消费市场萎缩的一个缩影。
如今,经济下行压力及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加剧,居民的消费变得愈加谨慎,市场价格持续低迷。消费整体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洗牌,特别是在高线城市、规模以上企业及高端市场上,颇多企业正苦苦挣扎,有的甚至选择关店、裁员或转型。
在这样的环境下,虽有不少企业艰难求生,但一些特定市场却迎来了逆势增长。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及未来中国经济的潜在变化,接下来我们从消费角度剖析超周期的风险和结构性的机会。
五大分化
在 7 月的宏观经济分析中,社会零售总额 37757 亿元,同比增加 2.7%,有所回升,但相比往年的表现,这依然是较低的增速。尤其是在过去的十年内,社会零售增速逐年走低,中国经济在过去 30 多年保持 8% 以上的高增长,理论上居民的消费能力应该是很强的。然而,实际的消费却并不理想。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占 GDP 的比重较低,只有 43% 左右,而国际平均水平是 60%。这意味着中国的消费水平也只能维持在约 40% 左右。如果这个数字能接近国际水平,按照当前 GDP 计算,每年中国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能增加约 19 万亿元,那消费不振的问题有望迎刃而解。
近几年来,受到疫情的影响,家庭资产负债也受到了冲击,加之高达 38 万亿的房贷压力,以及政策提振需求力度不足,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预期因此减弱,消费市场的复苏持续低迷。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当前表现出五大明显的分化特征:
- 规模以上企业下滑,规模以下企业增长: 虽然 7 月的社会零售整体上涨,但规模以上的企业却面临着下滑的局面。
- 大类消费、可选消费下降,必选消费增长: 即使汽车、建筑装潢等大类消费表现不佳,必需品的消费依旧维持稳定增长。
- 一线城市消费下降,乡村消费增长: 围绕消费流通的场景发生了显著变化,一线城市的消费逐步被低线城市所超越。
- 百货店和专卖店下降,便利店和专业店增长: 便利店和专业店在经济压力中显示出了强大的韧性,而传统的百货店则显得颓势尽显。
- 实体商品消费下降,线上消费增长: 线上购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实体商品消费面临压力。
五大趋势
这些分化是否意味着一种长期趋势?要明确这一点,就需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经济增速下降、高质量发展和老龄化是未来的主要方向,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偏好。
未来的消费将展现出五个特征:
- 从上流长线消费转向下流短线消费: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理性消费将成为主流,人们将减少盲目攀比,更加关注性价比。
- 从耐用品、大类商品转向服务消费和必需品: 随着耐用品的饱和,消费重心逐渐转向服务消费,家庭的开支将逐渐减向更基本的消费领域。
- 从高线城市转向周边低线城市: 一线城市消费逐渐被周边低线城市所超越,消费模式实现了跑路,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 从百货品牌消费转向小美专精消费: 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便利店和专业店逐步崛起,成为未来市场的新方向。
- 从统一性标准化消费转向多样化消费: 人们的消费开始更加关注个性化和定制化,消费偏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大机会
最后,围绕这些趋势,能够从中找到一系列结构性的机会。历史上,某些行业在经济下行中逆势崛起。
我们可以确定的未来结构性机会包括:
- 服务消费机会: 随着大类消费趋于饱和,服务消费市场逐渐火爆。
- 大众消费机会: 走低价路线的店铺,比如无印良品和优衣库,正因其性价比优势而在当今市场中立足。
- 国产消费机会: 国货凭借更好的性价比和提升的质量,有望迎来消费替代的良机。
- 健康消费机会: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加深,医疗、养生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 消费升级机会: 精神和品质的双重升级也有可能推动消费市场继续发展。
总之,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宏观趋势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从而把握结构性机会,适应新的消费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