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创投年终盘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投资年份

6次阅读

共计 173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1 年对于创投行业来说,无疑是充满转折与机遇的一年。从上半年的欣欣向荣到下半年的严峻挑战,资本市场的波动令人印象深刻。

某一线机构投资人沈光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尽管市场表现复杂多变,但对市场保持敬畏之心始终是关键。这一年,许多投资人经历了如同过山车般的起伏,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

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融资事件总数达到 16,511 起,较前两年显著增长。融资总金额更是突破 23,576 万亿元,显示出资本市场的强大韧性。然而,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化现象也十分明显。在线教育行业因政策调整遭遇寒冬,而科技、医疗和出海领域则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教育行业的变革

7 月 24 日,“双减”政策正式出台,标志着校外教培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此之前,在线教育企业普遍处于扩张模式,但政策落地后,这些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方向。例如,新东方宣布终止 K - 9 业务,好未来则转向科技服务和素质教育领域。与此同时,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了对学前线上培训的监管,明确要求撤销相关 App 备案。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迅速,教育类中概股股价大幅下跌。例如,好未来的股价从年初的 90 美元 / 股一路下滑至年末的不足 4 美元 / 股。尽管如此,职业教育逐渐成为转型的重要方向,吸引了部分资本的关注。

网约车市场的动荡

6 月 30 日,滴滴低调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国内首家在美国上市的网约车平台。然而,上市后不久便遭遇了一系列监管风暴。国家网信办对其启动了网络安全审查,并要求其 App 全网下架整改。随后,滴滴宣布启动在纽交所的退市计划,并着手准备在香港上市。

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导致滴滴市值蒸发 400 多亿美元,还引发了网约车市场的激烈竞争。美团打车、嘀嗒出行、曹操出行等平台纷纷加大投入力度,试图抢占市场份额。

中概股的挑战

2021 年,中概股在美上市的数量较 2020 年有所增加,但下半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中美双方监管政策的趋严,特别是《外国公司问责法》的实施,使得许多中国企业暂缓赴美上市步伐。相比之下,港股市场则成为中概股回归的热门选择,有多家中概股成功完成二次上市。

北交所的诞生

11 月 15 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作为服务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专业平台,北交所吸引了众多 VC/PE 机构的关注。据统计,首批上市企业中有超过七成得到了 VC/PE 的支持,其中不乏早期布局新三板市场的机构。

科技投资的春天

2021 年,科技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科技力量置于国家战略首位,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在此背景下,北交所的设立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

英诺天使基金创始人李竹指出,当前天使和 VC 机构在科技项目上的决策速度明显加快。以往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获得后续融资的项目,如今往往只需半年左右即可完成下一轮融资。这种变化反映了科技项目质量的整体提升。

消费热潮的消退

消费领域在 2021 年上半年呈现出火爆态势,尤其是在食品饮料细分市场。然而,随着资本供给的变化,下半年消费赛道开始降温。多位投资人表示,当前的市场回调实际上是回归理性的过程,而非真正的遇冷。

梅花创投合伙人吴世鸿强调,在投资过程中应注重政策红利与宏观趋势的结合,寻找最具潜力的价值洼地。展望未来,梅花将继续聚焦“三新四替代”,并加大对小镇青年群体的关注。

红杉基金的创新尝试

10 月 26 日,红杉资本宣布推出一支全新的永久存续基金——Sequoia Fund。该基金打破了传统基金的生命周期限制,旨在为成员企业和 LP 创造长期价值。通过灵活的资金配置机制,红杉基金有望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支持优质企业的成长。

出海浪潮的兴起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跨境电商行业尤其引人注目,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 44.1%。光速中国等投资机构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积极寻找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创业团队。

元宇宙与 ESG 的崛起

2021 年也被视为元宇宙元年,Roblox 的成功上市点燃了市场热情。Facebook 更名“Meta”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与此同时,ESG 投资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BAI 资本创始人龙宇认为,ESG 不应被视为负担,而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