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85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GDP 万亿城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十强城市,它们以仅占 1.8% 的国土面积,集聚了约 13% 的人口以及 23% 的经济总量,堪称中国经济的“顶梁柱”。
截至目前,十强城市 2025 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均已揭晓。其中,仅有成都(6.0%)、苏州(6.0%)、北京(5.5%)的经济增速跑赢了全国大盘(5.4%),武汉的增速与全国持平,而增速垫底的广州(3.0%)则落后全国平均线 2.4 个百分点。
在这样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下,这些处于经济“塔尖”的城市如何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实现进一步发展?它们的新旧动能是否已经顺利完成转换?新动能又能否为城市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在一季报公布之际,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城市经济的基础单元——上市公司。作为广大市场主体中的佼佼者,上市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产业的“高度”,也体现了地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成色”。
基于此视角,我们期望能够勾勒出经济数据背后的城市产业画像。
洗牌,京深沪强势领跑 杭渝宁挺起“腰杆”
依据 2025 年 3 月 31 日的市值排序,GDP 十强城市的排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北京作为央企总部的集聚地,在市值排行榜上一马当先。以工行为首的 4 家万亿市值公司坐镇其中,前十的企业全部为央企。其中,5 家来自金融业,2 家来自石油石化行业,邮储银行以 4131.79 亿元的市值位居第十。
深圳紧随其后,位列第二。招商银行以 8930.27 亿元的市值领跑,其后依次是比亚迪(6790.44 亿元)、中国平安(5556.76 亿元)和工业富联(3943.97 亿元)。做机械设备的汇川技术以 1836.9 亿元的市值锁定了前十的门槛。
上海排在深圳之后。其前五位均来自金融业,其中东方财富、浦发银行的市值超过 3 千亿元,交通银行、国泰君安、中国太保的市值处于“2000 亿元 +”的档位,后五位则由上汽集团领衔,市值在 1500 亿元至 1900 亿元之间。
排在第四到六位的分别是杭州、重庆和南京。
杭州有两家上市公司市值超过千亿,分别是海康威视(2834.59 亿元)和同花顺(1535.39 亿元);
重庆也有两家公司市值超过千亿,分别是赛力斯(2056.24 亿元)和长安汽车(1134.11 亿元);
南京有四家上市公司市值在 1 千亿以上,除了领跑的国电南瑞(1759.03 亿元)外,另外三家均来自金融业。
再往后是广州和成都。
来自传媒业的分众传媒以 1013.84 亿元的市值在广州领跑,这也是广州唯一一家千亿市值公司;生物医药企业百利天恒则以 931.56 亿元的市值领跑成都上市公司。
需要说明的是,截至 4 月 30 日,百利天恒的市值升至 1147.18 亿元,略高于分众传媒,这意味着成都有望超越广州,升至第七的位置。
最后是苏州和武汉,分别位列第九和第十。苏州市值最高的是沪电股份(630.6 亿元),武汉市值最高的是华工科技(413.16 亿元)。
总体而言,在 5 千余家 A 股上市公司中,千亿市值公司仍然是稀缺资源。
如果将这些千亿市值公司视为“领跑者”,那么市值榜前十的公司就是所在城市上市公司版图的绝对中坚力量,代表着城市产业发展动能的强弱。
Wind 数据显示,2025 年 3 月 31 日,北京、深圳、上海 A 股市值榜前十的公司总市值分别为 9.7 万亿元、4.04 万亿元、2.27 万亿元,相较于 2020 年 3 月 31 日,分别增长了 3.47 万亿元、8468 亿元、6434 亿元。
这三座城市无论是在总量还是增量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与此同时,南京(8063 亿元)、广州(6615 亿元)、成都(6275 亿元)、重庆(6015 亿元)四座城市市值榜前十公司的总市值也均在 6000 亿元以上,处于第二梯队。
从五年的增量来看,成都市值榜前十企业增长了 3253 亿元,杭州、重庆、南京的增量也均在 2000 亿元以上,展现出了较大的增长潜力。
然而,广州市值榜前十公司的总市值相较于五年前出现了下滑,武汉的增长也仅不足 300 余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阵痛,需要尽快寻找新的增长点。
从“底线”来看,除了北京、深圳、上海外,其余 7 城不少上市公司的市值实际上还在 300 亿元左右徘徊。目前,十强城市中市值最低的一家公司是来自重庆的隆鑫通用(237.18 亿元)。
结构,三成企业出自金融业 重庆加速集聚“汽车”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对城市发展进行分析时指出:“广义上的‘市值之王’与当地的优势产业密切相关,但 A 股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情况。客观来讲,互联网等行业企业在 A 股上市的占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业更容易诞生‘市值之王’。”
从结构上看,金融业在十强城市中的“分量”确实很重。
以 2025 年 3 月 31 日的市值为例,北京、上海、南京市值前十的企业中,各有 5 家来自金融业,深圳、杭州分别有 4 家和 3 家,重庆、苏州、成都、武汉各有 2 家,广州有 1 家。也就是说,上榜企业中有三成来自金融业。
除了“稳定输出”的金融业,在过去的五年间,还有哪些产业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呢?
汽车产业便是其中之一。深圳、上海、重庆、广州四城均有车企进入市值前十。
对比 2020 年 3 月 31 日的市值情况,彼时深圳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中没有比亚迪,重庆这边也没有赛力斯,其前身小康汽车的市值甚至不足百亿元。
到了 2021 年 3 月 31 日,比亚迪以 2982.8 亿元的市值强势跻身深圳第六,赛力斯则以 300.20 亿元的市值冲到重庆上市公司第九的位置。
如今,比亚迪的市值已逼近 7 千亿元,在深圳上市公司中的排序仅次于招行,赛力斯则以 2056 亿元的市值刷新了重庆上市公司市值的“天花板”。
赛力斯凭借与华为的携手合作,实现了“逆天改命”。再加上长安汽车近年来不断创新转型,重庆这座老牌汽车城得以从“掉队”边缘重回舞台中央。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的上市公司十强中,重庆有 4 家企业来自汽车行业。相较于五年前 2 家生物医药、2 家食品饮料、2 家金融企业和 1 家车企(长安汽车)的结构,“汽车重镇”的特点更加凸显。
相比之下,那些在燃油车时代转身较慢的龙头企业,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上汽集团在 2020 年 3 月 31 日的市值为 2395.11 亿元,当时在上海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如今却只能以 1827.74 亿元的市值退居第六。
广汽集团也面临着同样的下滑困境,市值排位从 2020 年的第三位(753.17 亿元)降至 2025 年的第六位(626.14 亿元)。
根据广州日前公布的 2025 年一季报,汽车产业作为广州的第一支柱产业,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6.4%,虽然比上年全年的降幅收窄了 11.8 个百分点,但仍“凸显广州经济的结构性增长压力”。
焕新,创新药企领跑成都,苏州年年“上新”
横向对比来看,生物医药作为各大城市重点布局的产业之一,在过去的五年间,除北京外,均有相关企业进入市值十强。
其中,市值变动较大的当属重庆智飞生物。2020 年 3 月 31 日,智飞生物的总市值达到 1078 亿元,成为重庆首家千亿市值公司。
在此之后,作为默沙东 HPV 疫苗国内唯一的代理商,智飞生物的市值一度冲高至 3500 余亿元。但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如今其市值已跌至 600 亿元左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成都的百利天恒则呈现出另一种“变动”态势。在 2024 年 3 月 31 日的市值十强中,百利天恒首次上榜,便以 503.54 亿元的市值冲到了第五位。到了 2025 年,其市值达到 931.56 亿元,超越通威股份,领跑成都上市公司。
一边是光伏行业遭遇“最难一年”,一边是创新药企凭借“中国分子”完成 IP 授权。在成都企业身上,“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逻辑再次得到了印证,这无疑也是城市穿越周期的底气所在。
目前,在 GDP 十强城市中,市值最高的生物医药企业仍是迈瑞医疗(2837.11 亿元)。尽管其在深圳上市公司中的市值排序已从 2020 年的第三位下滑至 2025 年的第七位。
有意思的是,深圳 2020 年的市值“守门员”还是房地产企业招商蛇口(1305.60 亿元),次年则更新为号称“非洲手机之王”的传音控股(1675.04 亿元)。从 2022 年开始,做机械设备的汇川技术一直占据“第十”的位置。十强公司的排序或许会有所调整,但成员相对稳定。
与大部分城市十强公司保持相对稳定不同,苏州每年都有“新人”出现。
例如,在 2021 年 3 月 31 日,来自家用电器行业的科沃斯(781.52 亿元)首次上榜,便占据了苏州的榜首位置,同期还有做电子产品的思瑞浦新晋登场。
到了 2022 年,苏州一次性更新了三家十强企业,分别是做电力设备的天华新能(421.08 亿元)和固德威(303.42 亿元),以及做生物医药的纳微科技(316.12 亿元)。在随后的三年里,又有纳芯微、阿特斯和罗博特科分别入围,所属行业均来自苏州擅长的电子、电力设备领域。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除了汽车、光伏、电子等产业外,像地产、商贸零售等行业的深度调整,也对区域上市公司结构的新旧转换产生了影响。尤其是武汉曾经风光一时的家具零售巨头——居然智家,在过去的五年间从市值榜首下滑至十名开外。而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等领域虽然也出现了几个“新势力”,但其市值普遍不高,尚不具备行业统治力。
“由于 A 股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过去 A 股更重视金融和地产这些传统产业,但如今 A 股更加关注新产业的上市情况。各个城市都在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数字转型,各个城市的产业支柱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在盘和林看来,过去依赖传统金融和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在逐渐被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取代。这也是导致各城市头部上市企业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