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青年消费调研:趋势与洞察

6次阅读

共计 576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回顾过往一年,诸多饶有趣味的消费现象与事件纷至沓来。年轻人普遍秉持精打细算的原则,吃饭会囤券,网购会求返利,就连订机票、酒店都要去二手平台寻觅折扣。各类白牌和平替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曾经的平替品牌如今也出现了更为价廉的替代品,人们的消费轨迹逐渐从京东、淘宝向拼多多、1688 转移。

然而,在整体趋向“理性实用”的态势中,部分消费却悄然实现了提质升级。“中产标配”全方位影响着打工人,“谷子经济”热度居高不下,会员制超市山姆蓬勃发展,部分奢侈品牌在整体低迷的状况下异军突起。

年轻人究竟在消费些什么?他们的消费动机是什么?消费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为深入探究当代人的消费现状,一份“2024 青年消费调研”得以发布,共有 2172 位受访者参与,其中女性数量略多于男性,00 后、95 后、90 后占比超过六成,七成受访者来自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

整体情况:4 成人比 2023 年消费更多,尤其是 Z 世代、高线级城市人群

在详细剖析具体的消费趋势之前,先来审视一下整体的消费情形。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4 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487895 亿元,同比增长 3.5%。本次调研结果也表明,2024 年消费增加的人数占比最多,但相较于上一年有所减少。

2024 年,40% 的受访者表示消费有所增加,30.8% 认为消费基本持平,29.1% 反映消费有所减少。与之相比,2023 年对应的比例分别为 56.3%、18.4% 和 25.3%。相对而言,00 后、95 后以及居住在高线级城市(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的消费者选择“消费增长”的占比更多。

2024 年,51.2% 的 00 后和 49.8% 的 95 后表示消费有所增加,90 后的这一比例为 39%,而其他年龄段仅有 30% 左右。2024 年 10 月,麦肯锡发布的《2024 中国消费市场的真相》也揭示了类似的趋势:尽管中国消费者信心(CCI)仍处于历史低位,但 18 – 25 岁 Z 世代人群对宏观经济的信心水平为 83 分(满分 100),显著高于 76 分的平均水平。高线级城市同样展现出了“消费增加”的趋势,在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中,超四成消费者支出比上一年有所增加。值得留意的是,新一线城市出现了明显的消费分化,虽然不少人的消费支出增多了,但消费减少的人数比例也是最高的。

人们究竟是在哪些商品上增加或缩减开支呢?接下来,围绕“买什么”“为什么买”“去哪买”这三个关键问题,从调研中梳理出 10 条消费发现。

年轻人到底在买什么?

发现 1:4 成人为旅游、演出等服务类产品花了更多钱

总体而言,2024 年人们开支显著增多的类目 TOP5,分别是旅游 / 演出 / 医美等服务类产品、食品饮料、家居 / 日用品、营养品 / 保健品、3C 数码。其中,旅游、演出、医美等服务类产品独占鳌头,成为人们开支增长的主要项目。

调研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有 39.4% 的消费者在旅游、演出、医美体验等服务类产品上增加了开支,高于其他所有消费品类。并且,在这类消费上,增加支出的人数比例比减少者高出了 21 个百分点,同样在所有消费品类中位居榜首,这充分反映出体验型消费市场的普遍增长态势。值得一提的是,无论经济状况如何,人们都愿意为旅游投入更多资金。调研数据表明,在 2024 年收入增长的人群中,58.4% 的人增加了旅游支出;即便在收入下滑的群体中,也有 42% 的人提升了旅游预算。

发现 2:吃喝玩乐中,“吃”成为 00 后消费增加的项目 TOP1

热衷于在“吃”上花钱的中国人,着实对美食情有独钟。在吃喝玩乐的日常开销中,49.1% 的受访者增加了旅游花费,38.5% 的受访者提升了线下餐饮的消费,28% 的人在外卖上投入了更多资金。分年龄段来看,00 后在“吃”方面的支出更为突出。线下餐饮甚至超越了旅游,成为 00 后支出增加最多的项目,而 00 后在外卖上的开销增长幅度也高于其他年龄段。

这或许存在两点原因。其一,后疫情时代经济生活逐渐回归常态,年轻人对餐饮、外卖的需求日益旺盛。其二,“吃”作为相对容易被满足的欲望,也是较易达成的一项消费。正如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赵伟所言:“出去旅行,在时间和金钱方面都有一定门槛。但是‘吃’这件事,是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的。”

发现 3:在保健品和营养品上,00 后、95 后和 90 后增长明显

2024 年,人们为养生投入的资金显著提高。调研数据显示,2024 年在营养品和保健品上增加开支的人群比例,相较于缩减开支的人群高出了 8.6 个百分点。然而,撑起保健品和营养品开支增长的并非熟龄人群,而是年轻的“脆皮”“脆骨”们。具体而言,约有四分之一的 00 后、95 后和 90 后,在 2024 年增加了对保健品和营养品的支出。并且,00 后、95 后和 90 后选择“明显变多”与选择“明显变少”的差值,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天猫健康数据显示,针对心肝脾眼脑腿等部位的营养补充剂已成为年轻人的刚需,务必保证一个部位都不落下。其中,益生菌、氨糖软骨素、叶黄素、深海鱼油、护肝片成为保健品热销榜 TOP 5。在日常生活中,年轻人也开始积极践行养生之道,练习八段锦、艾灸泡脚、饮用中式养生茶。天猫健康数据显示,2024 年“补气血”搜索量增长超 130%,西洋参玉灵膏、黄芪苹果饮、黄芪甘草饮热销。

发现 4:美妆个护消费连续两年收缩,尤其是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人群

在各个消费品类中,美妆个护的表现尤为疲软。宏观数据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化妆品零售额降至 4357 亿元,同比下滑 1.1%,与 2023 年 5.1% 的增长率相比,增速大幅降低并转为负增长。调研显示,2024 年,美妆个护成为消费者削减开支最多的品类,有 37.3% 的人减少了相关支出,延续了 2023 年的垫底排名。具体到人群,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人群在美妆个护上的消费缩减最为明显,约四成人减少了相关支出。

上海的 @泡泡表示:“工作三年才发觉,贵价和平价的护肤品效果相差无几,早睡早起、心情愉悦才是最佳的护肤品。”还有消费者表示,已将 LA MER 面霜换成了珀莱雅,兰蔻防晒霜换成了薇诺娜,CPB 洗面奶换成优时颜,可能是因为核心成分相近,结果“整张脸毫无差别!”

年轻人都在为什么而下单?

了解人们 2024 年在不同品类上的开支变化后,我们不禁好奇,在具体的消费决策过程中,消费者的内心是如何权衡一件商品是否值得购买的。总体来看,2024 年的消费趋势依旧是理性与感性并重,既强调回归理性,又高度重视情绪价值。

人们在旅游、演出和户外活动中的消费热情,充分彰显了他们对情绪价值和精神体验的重视,甘愿为高质量的服务支付更多费用。而在挑选实体商品时,消费者的务实态度同样显著,生活中急需、质量和健康,成为消费者最愿意增加支出的 TOP3 要素。

发现 5:除了 00 后,人们比起“颜值”更看重商品的投资价值

与其他年龄段相比,高颜值的商品往往更能吸引年轻人。然而,在除 00 后的其他人群中,商品的投资价值已然超越了颜值的影响力。在 95 后和 90 后中,也有近三成的人会为投资价值而增加消费,超过了为颜值买单的比例。

2024 年,年轻人对黄金的偏爱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相较于“一颗就破产”的钻石和材质廉价的奢侈品首饰,黄金的保值和避险特性,让消费者既有消费的快感,又没有过度消费的罪恶感。去年年初,不少年轻人开始攒金豆豆、购买金首饰,以此替代传统的存钱方式,随后金价一路攀升,大家也逐渐“恢复理智”,决定分散风险:“一部分存银行,一部分买国债,一部分买黄金。”

发现 6:新技术、新概念对于低线级城市的吸引力更大

商品中的创新元素,若运用得当,能够提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若运用不当,也可能沦为华而不实的营销噱头,惹人反感。在高线城市,年轻人对新技术和新概念的态度更为冷静。调研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15.7% 的消费者愿意为“新技术”多付费,愿意为“新概念”多付费的比例仅为 4.5%。

但低线城市的受访者,对此却颇为买账。在三线及四线城市,愿意为“新技术”多花钱的比例分别是 25.1% 和 21%,愿意为“新概念”多花钱的比例分别为 15.2% 和 18.7%。这与去年 7 月发布的《你怎么看待“无人驾驶”小调研》结论相似:在“你最近是否有关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相关信息”问题下,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的人群对智能驾驶这项新技术更为关注。对于品牌而言,新技术与新概念,或许能够成为它们开拓下沉市场的有效手段之一。

发现 7:近 8 成人接受白牌,但忠诚度较低

2024 年,白牌和平替消费蓬勃兴起,近八成受访者都会在某些品类上寻觅性价比更高的白牌产品。其中,49.4% 的人能够接受白牌服装、鞋子和包包。去年流行的“优衣库平替”“lululemon 平替”,基本上都是白牌商品,这也带火了 1688 厂家直销和河南桑坡村的生意。

一位 90 后受访者分享道,他在拼多多上购买了一件无品牌的短袖,“衣服面料与那些价格高出许多的知名品牌相差无几”。另一位 85 后女性受访者表示,“购买的白牌商品主要是夏天的衣服,穿完一季就不再需要了”。此外,40% 的受访者在家居日用品上选择白牌,大家集中提及了牙刷、洗衣液、洗脸巾,这些产品的品牌效应相对较弱,正如受访者所言,“便宜的小东西,有无品牌并无所谓”。

不过,大家对白牌的忠诚度较低。七成的受访者在白牌商品上“少数会复购”或者“几乎没有复购”。并且,大多数人没有对某一白牌形成固定偏好,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每次网购都是随机选择,很少记得品牌”。

发现 8:1/ 3 的受访者会因为“品牌认同感”选择品牌

白牌之风愈刮愈烈,消费者还会愿意为品牌买单吗?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认为有必要购买品牌商品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技术门槛高的,如 3C 数码、家用电器以及汽车;另一类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如美妆个护、食品饮料和营养品保健品。

品牌商品在这些领域赢得消费者青睐,主要得益于在安全健康和产品质量上的优势。换言之,消费者在选择大品牌时,看重的往往是它们能够提供“靠谱”的商品。同时,品牌认同感也成为消费者决策时的重要考量因素。有 34.5% 的消费者愿意为“品牌认同感”买单,这与选择“服务好”“技术含量高”的比例基本持平,甚至超过了选择“功能齐全”和“设计好”的比例。

此外,在主观题中我们询问了大家好感度高的品牌,上榜品牌主要集中在科技和鞋服领域。消费者好感度 TOP3 的品牌,分别是小米、华为和苹果。多位受访者提到,小米的产品质量好、性价比高、不会踩坑,也有人因为品牌认同感而选择小米,提到“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尽管消费者对白牌服饰的接受度较高,但人们依然有自己偏爱的品牌,耐克、优衣库、安踏进入好感度 TOP10 榜单。人们对大品牌的期待,除了提供靠谱的商品,也包含情感上的考量。有品牌认同感就可以衍生出粉丝经济、忠诚 vip 客户……毕竟,功能全、质量高的白牌产品也不在少数,但是白牌可能很难让人产生品牌认同感。

2024 年,大家都去哪里消费?

套用麦克卢汉的经典论断“媒介即信息”,购物渠道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人们的消费选择。线下购物往往意味着更强的体验感,消费者能够亲手触摸商品的质感,直观感受使用效果;而线上购物则具有无可比拟的便利性,还可以多方比价后下单。

在线上购物渠道中,不同的平台也承载着不同的消费预期:京东与天猫意味着正品保证;拼多多和 1688 主打平价、低价商品,满足性价比追求;美团以团购功能,让线下体验型消费也能享受线上折扣;而抖音更多是直播间购物的场所,带来娱乐性的购物体验。那么,在多元化的购物渠道中,消费者更倾向于在哪里购物呢?

发现 9:00 后和 95 后更爱拼多多和小红书,熟龄用户更多用京东和山姆

电商平台渠道仍是人们最常使用的购物渠道。2024 年哪些购物 APP 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呢?总体来看,2024 年有 35.5% 受访者更多使用了拼多多,33.3% 更多使用了淘宝。不过,与 2023 年相比,拼多多的绝对优势在下降。2023 年的消费调研显示,同一问题下,选择拼多多的比例为 45.8%。

具体来看,不同年龄段选择淘宝和抖音的占比相差不大,但拼多多和京东的受众群体,有着明显的年龄趋势:年纪越小,选择拼多多的占比越多;年龄越大,选择京东的越多。从 00 后到 80 后,选择拼多多的比例从 44.4% 递减到 30.7%,而选择京东的比例从 18% 递增到 27.6%。在 00 后、95 后、90 后的选择里,小红书和闲鱼榜上有名;而在 80 后、85 后们的选择里,山姆、唯品会的占比明显变高。

发现 10:线下购物占比连续两年减少,但这三类零售店的消费在增长

过去一年,人们线下消费的占比降低。在连续 4 年的消费调研中,每年都会提问“你现在最常通过什么渠道购物?”结果显示,相比 2021 年,2022 年人们“报复性线下消费”,但 2023 年和 2024 年,选择线下消费的比例已经连续两年下降。

然而,有三类零售店实现了消费增长,分别是零食集合店、便利店以及山姆、奥乐齐等硬折扣店。线下消费之所以无法被取代,很大程度上在于“有逛的乐趣”“线下方便体验(试吃、试穿等)”和“线下有折扣”。在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山姆、奥乐齐等硬折扣店成为人们热衷于光顾的场所。高品质的精选商品吸引着中产群体,高性价比的大分量包装和试吃活动,也抓住了预算有限的年轻人。在三线、四线及五线城市,人们线下消费的比例高于一线城市,这些城市或许暂时没有山姆等硬折扣店的入驻,但零食集合店、便利店和服饰店,仍然吸引着消费者驻足。

回顾 2024 年,在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消费者的行为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方面,他们在努力压缩开支,寻觅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另一方面,他们又愿意为体验、为健康、为情绪价值支付更多。2023 年,曾将年度消费趋势概括为“理性体验主义”,到了 2024 年,人们在经历了丰富的消费体验后,开始“祛魅”。

具体表现为,年轻人依旧重视情绪价值,在旅游、美食上有所追求,但会追求更轻松的体验,不去人满为患之地、不去网红打卡地,自身舒适才最为重要。年轻人也开始更注重身体健康,购买养生零食、养生饮料,日常祛湿气、补气血。而在消费平台、品牌的选择上,人们不仅对大品牌的溢价“祛魅”,也对“白牌”祛魅,既要打破信息差精挑细选白牌产品,也更明白,优秀的品牌和平台,是能带来品质保证和好的服务的。简而言之,在这一年,年轻人开始打破市场所营造的虚幻欲望,为那些能够真正丰富生活、让人生更幸福的事物而买单。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