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16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不知从何时起,创投圈悄然发生了变化,消费投资的热度逐渐冷却,而企业服务领域却持续升温。
以往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消费投资人,如今减少了露脸次数。更引人注意的是,某些机构已将消费赛道的投资负责人从官方资料的显眼位置移到了末尾。这一变化直观反映了市场的冷暖。
数据显示,2021 年 7 月,国内消费领域融资事件达 66 起,融资总额为 78 亿元。然而,到了 8 月,融资事件虽略有减少至 65 起,但融资金额却骤降至 21 亿元。这无疑显示出消费投资的疲软态势。
相比之下,2B 企业服务领域则延续了近年来的火热势头。据创业邦旗下睿兽分析统计,2021 年第一季度,国内企业服务领域融资事件为 446 起,融资金额为 166 亿元。截至同年 9 月 10 日,这两个数字分别增长至 1120 起和 408 亿元。与此同时,专注于企业服务、ICT 以及硬科技的投资人日程表日益繁忙。
这种现象表明,市场正在重新定义投资方向。消费互联网格局基本成型,而另一边,产业互联网正在崛起,企业服务投资正步入黄金时期。
新消费品牌的困境
新消费品牌赛道的情况令人深思。已上市的品牌市值遭遇腰斩,而未上市的品牌依然维持着高额估值。线下连锁业态更是频频爆出天价估值,这让不少投资人感到压力重重。
创业邦观察到两个关键点:一是消费热其实是移动互联网红利的遗留效应;二是企业服务无需过度烧钱,其增长潜力更大且更为稳健。移动互联网后遗症的影响不容忽视。
消费赛道曾经火爆到何种程度?以遇见小面为例,短短三个月内估值翻了三倍;墨茉点心局单店估值突破亿元;和府捞面在八个月内完成了两轮总计 13 亿元的融资。这类企业通常现金流充裕,本不需要大量资金注入。
但问题来了,这些估值是否合理?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坦言:“投资看重的是未来的想象力。如果一家企业具备成为独角兽的潜力,我们会给予较高的估值。这样做不仅能提升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质资源,还能阻止小资本进入分一杯羹。”
不过,他也承认当前估值存在泡沫,“按照传统的消费投资逻辑,单店估值破亿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些店面是否真的具备可复制性?大规模扩张后能否占据足够市场份额并成长为独角兽?这些问题的答案仍充满不确定性。”
尽管心中存疑,为什么还会有人愿意下重注呢?首先,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消费升级的趋势不可忽视。其次,资本供给充足,但优质项目稀缺,迫使机构不得不做出选择。此外,连锁经营模式作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渗透率较低,前景光明。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部分投资人将今日的“新消费”视为昨日消费互联网浪潮的再现。换句话说,一些机构可能患上了“移动互联网后遗症”,对形势做出了错误判断。
事实上,许多消费投资人原本来自 TMT 行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投资背景。他们信奉“赢家通吃”和“唯快不破”的理念,即优先抢占流量,迅速扩大规模,实现市场垄断后再通过提高单价获利,进而推高估值。因此,即便项目价格昂贵、需要大量投入,他们也愿意尝试。
然而,这种策略带来的后果已经开始显现。例如,部分机构前几年投资的新消费品牌,如今面临 ROI(投资回报率)低下、复购率不足等问题,商业模式尚未得到验证。已经上市的品牌难以支撑股价,而尚未上市的品牌则需要不断融资来维持高估值。
创业邦指出,这类机构未能充分认识到,与边界模糊的消费互联网相比,单一消费品牌和线下连锁都有明显的天花板,且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激烈竞争,最终难以实现垄断或寡头地位。
一家头部机构的投资人认同这一观点,“新品牌和连锁虽有发展空间,但注定是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可能一家独大,因此估值必须合理。”该机构近期领投了一家知名的消费品牌,“它集餐饮、新零售、观光景区于一体,属于全新品类。而且自身盈利能力强,退出前景明确,因此估值稍高是可以接受的。一般的新品牌不具备这样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巨额融资和过高估值对创业者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位消费创业者表示,“有时觉得很无奈。投资人总盯着增长率,让我们模仿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甚至推荐擅长抖音、小红书运营的高管来增加销售额。他们总是说,‘我们也得搞个直播销售额破亿!’”
另一位创业者直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甚至对自己的创业初衷产生了怀疑,“这是我最初想要做的事业吗?为什么要被投资人逼着偏离轨道?”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成熟的创业者涌现出来。例如,和府捞面并未选择出价最高的投资方,文和友也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融资和扩张。正如一位资深投资人所说,“如果想投资,可以找到无数理由;但如果不想投,则只需一个理由就够了。”创业邦呼吁投资人保持独立判断,在面对市场热点时敢于说“不”。
企业服务的春天
与新品牌和连锁品牌不同,企业服务领域虽然难以形成绝对垄断,但其增长潜力同样巨大。
近日,远桥资产投资副总监陈天伦刚刚完成了一个项目的尽职调查。这个案例是一家传统的换热器制造厂,如今引入了以库卡机器人为核心的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并开发了基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工厂解决方案。
“三年前,这样的场景根本无法想象。这表明下游客户已经具备了购买能力和意愿。云技术和 AI 正在加速渗透传统产业,也催生了许多投资机会。”陈天伦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张朋对此感触颇深,“三五年前,我们还得花费大量时间向传统企业解释数字化能带来哪些价值。而现在,企业主动寻求数字化转型,已经普遍接受了数字化管理和运营的理念。创业公司可以直接针对客户需求设计产品,而投资人也能依据行业痛点的优先级来评估项目可行性。”
张朋认为,企业服务领域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产业需求:C 端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供应链的数字化进程;
- 供应链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互联网驱动的新兴产业,促使传统企业加速采用数字化手段降低人力依赖;
- 政府支持:为了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涵盖芯片、软件、大数据等多个领域。
在投资逻辑上,2B 和 2C 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涉及“烧钱”问题时尤为明显。
知名投资人朱啸虎曾在行业会议上表示,2C 业务往往需要改变消费者的习惯,因此常常需要烧钱补贴和免费策略,但 2B 业务并不需要如此。免费产品反而会让客户犹豫是否采纳,而且这种烧钱模式本身就不健康,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创始人也不喜欢这样的压力。
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袁博的观点同样广受认可,“2C 业务估值上涨速度快,但真正跑出来的企业寥寥无几。例如百团大战,最后胜出的只有少数几家。相比之下,2B 业务虽然诞生的独角兽较少,但只要企业能够切实解决问题,存活的概率就相对较高。”
深耕企业服务领域的投资人肖晓也支持上述观点,“我们不太喜欢免费模式的产品,因为这对企业来说行不通。免费产品很难体现其实际价值。”
肖晓强调,一个好的投资标的不仅要有较大的行业成长空间和可行的商业模式,还需具备定价权。定价权涵盖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账期安排以及回款方式等,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现金流状况。“缺乏定价权的企业很容易陷入低价低质的竞争泥潭。”
北极光的张朋则更加直白地指出,“资本可以加速产品研发进度,但却无法加快市场接受度。C 端用户更关心成本,哪里便宜就流向哪里;而 B 端客户在决策时会综合考量产品质量、合作稳定性等因素,价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考量。”
企业服务是北极光创投重点布局的领域之一,成功投资了新核云、杉数科技、纷享销客、Teambition、微步在线等多家明星企业。张朋提到,“我们在评估产品价值时,不仅看它解决了哪些问题,还会思考这些问题是否是行业内最紧迫、最具代表性的刚需需求。”
对于企业服务的未来发展,张朋持乐观态度,“企业服务并非赢家通吃的模式,细分市场会涌现出多个赢家。2C 业务的烧钱模式无法带来规模化优势,因为 2B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有效解决问题,而非规模大小。这也是创业邦相信企业服务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文中沈正和肖晓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