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寸CMOS传感器:手机摄影的变革与挑战

6次阅读

共计 182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一英寸 CMOS 传感器,为什么对手机摄影意义非凡?

对于喜欢摄影的人来说,“一英寸”这个词并不陌生。在相机领域,一英寸传感器是许多新手入门画质的门槛标志。即使是入门级相机,凭借较大的传感器底和优秀镜头,画质依然能轻松碾压绝大多数手机。毕竟手机的体积和镜头受限,想达成相机级别的画质一直很难。

最近,小米宣布其新旗舰机型小米 12S Ultra 搭载索尼 IMX989 一英寸超大底传感器。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次小米并没有对传感器进行裁切,而是完全利用了传感器的整个面积,真正发挥一英寸大底的优势。这让人不禁好奇,在手机上使用一英寸传感器,是否能突破手机摄影的瓶颈,甚至逼近传统相机的水平?

手机影像发展的困境与一英寸传感器的希望

手机摄影多年来一直困在瓶颈中,瓶颈的根源主要在于手机本身的体积限制。相机的镜头和传感器可以做得更大,但手机为容纳其他硬件必须保持紧凑尺寸,所以镜头和传感器的面积受限。提升影像质量,最直接的方式是增大传感器面积,这样能获得更多进光量,提升画面动态范围和画质细节。

一英寸传感器作为突破口,业界早有尝试,但表现普遍一般。比如 2014 年的松下 CM1,虽然搭载一英寸传感器,但它更像是一款装了安卓的相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手机。2021 年夏普推出的 R6 搭载一英寸传感器,却因为焦距设计过于广角,实际利用传感器面积甚至不及部分更小底传感器的手机,成效并不理想。

同年 10 月索尼 Xperia Pro- I 引进了 1 英寸传感器,并配备超广角和中焦镜头。虽然主摄焦距为 24mm,符合日常使用习惯,但实际传感器利用率只有 60% 左右,许多面积浪费,最终成像大致相当于小米 10 至尊纪念版上的 1 /1.3 英寸传感器。

总结来说,过去的手机虽然贴着“一英寸传感器”标签,但没有厂商真正发挥出一英寸传感器全部潜力,这也使得一英寸传感器一度被视作噱头,未能带来真正质的提升。

传感器面积大,画质提升在哪儿?

传感器面积越大,单位时间内捕捉到的光线越多,这直接带来了更高的动态范围,让暗部细节更丰富,整体画面对比度和层次感提升明显。小米官方在发布会上也展示了小米 12S Ultra 相较于 iPhone 13 Pro Max 在暗部细节和宽容度上的优势。

此外,一英寸大底也赋予手机照片更自然的背景虚化效果,拍出的照片更接近专业相机,摆脱了过去手机拍照“全景深”的刻板印象。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传感器尺寸只是提升拍照水平的一个方面,软件和算法才是决定性因素。例如 iPhone 虽然传感器不算最大,但其强大的图像处理算法和优化调色,依旧赢得了大批用户的认可。因此,单纯追求传感器尺寸的提升,属于“锦上添花”,还远未达到解决手机影像瓶颈的根本。

一英寸大底能替代相机吗?

网络上流传“一英寸大底手机将击败同规格相机”的言论并不准确。目前相机影像体验仍无法被完全取代。一英寸传感器能带来卡片机级别的画质,但高端 APS- C 甚至全画幅相机在解析力、感光度和镜头素质上仍占绝对优势。

另外,一英寸传感器放到手机上意味着镜头需要更大的成像圈,这必然导致镜头体积变大,最终使手机厚度和重量增加,失去便携优势。小米、OPPO 和 vivo 等厂商虽计划推广一英寸大底,但要想做到不破坏手机的轻薄设计,依然存在不小挑战。

相较于携带一台专业微单或单反相机而言,很多人选择用手机拍照,是因为手机便携、随时可用且易操作。若一英寸大底后续让手机变得笨重难用,那手机摄影的核心优势也将受到影响。

未来展望:一英寸大底是主流吗?

雷军早前表示,IMX989 传感器将开放给更多厂商,预计今年下半年会有更多搭载一英寸大底的手机出现。虽然技术上实现并不复杂,但要确保镜头和影像系统整体协调,保证画质发挥,还需进一步优化。

整个手机影像市场依然是大多数用户愿意接受“拍得清楚,人像好看”为主,极少数人口味更重视画质追求更高端的摄影体验。大尺寸传感器或许能吸引这部分专业和发烧友群体的眼球,但从整体市场角度看,一英寸大底能否成为主流,还存在变数。

总的来说,最好的相机是你愿意随身携带的相机。随着手机影像技术日趋成熟,大尺寸传感器为手机摄影打开了新可能。但如何做到重量、体积与画质的平衡,如何持续提升算法优化,依然是厂商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如果你对手机摄影充满热情,想尝试最新一英寸大底机型,它们无疑值得关注和体验。但从性价比和画质角度出发,传统中端微单或全画幅相机依然有其独特优势。

希望未来手机厂商能在影像领域继续探索创新,推动手机摄影水平不断前行,无论受众多寡,都值得期待。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