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之后,徕卡能助力小米走向巅峰吗?

4次阅读

共计 514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10 年,乔布斯在 WWDC 上展示 iPhone 4 时,将其与徕卡相机相媲美,足见徕卡相机在影像领域的崇高地位。徕卡不仅是科技界的宠儿,更是英国女王和泰国皇室的心头好,无数珍贵历史瞬间都由徕卡相机定格。尽管在数码时代,徕卡不再独占鳌头,但它留下的传奇故事依然熠熠生辉。

手机的崛起逐渐取代了相机的大众消费市场。然而,徕卡并未因智能手机的冲击而远离手机行业,反而与智能手机厂商展开了深度合作。徕卡与手机的缘分,始于与华为的携手。

2016 年 2 月,徕卡与华为宣布结成光学工程长期技术伙伴,并共同发布了华为 P9 系列。此后,双方的合作日益紧密,徕卡 CEO 亲赴发布会站台,还共同设立了创新实验室。华为每一款旗舰手机的摄像头旁,都印刻着徕卡的 logo。然而,随着华为手机业务因不可抗力因素逐渐陷入沉寂,这段合作也走到了尽头。

P50 发布会后,业界纷纷猜测这可能是华为与徕卡合作的最后一款产品,双方对此未作回应。到 2022 年 4 月华为 Mate Xs 2 发布时,徕卡的身影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华为影像的自有商标。就在华为与徕卡合作结束的消息被证实两天后,小米宣布于 5 月 23 日与徕卡相机公司达成独家移动影像战略合作,双方联合研制的首款影像旗舰手机将于 7 月正式亮相。

商业世界的合作往往各有考量。那么,小米此次与徕卡的“闪婚”,究竟有何盘算?能否如愿以偿?

徕卡的为与不为

华为与徕卡的合作确实是从影像技术入手,虽名为合作,但当时更像是徕卡在指导华为拍照。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后,中德双方迅速组建了知名影像技术专家团队,分别由徕卡的 Dr.Weiler 和华为终端的 Dr.Yi 领衔,旨在切实提升华为手机的影像质量。

技术团队的主攻方向是光学设计和图像质量。光学设计方面,将改善华为手机的光学素质;图像质量方面,则要让华为手机拍出具有“德味”的照片。值得注意的是,手机的感光元件(CMOS)通常是手机影像营销的重点,但并非华为与徕卡合作的核心领域。华为手机使用的是索尼传感器,因此有人质疑华为能否在几千元的手机上重现徕卡的图像效果。然而,这是基于徕卡的技术优势做出的选择。

在数码相机取代胶卷的浪潮中,影像世界走向半导体化,世界半导体产业制造中心转移至东亚,日本的索尼、佳能成为了赢家。而德国人在光学领域的深厚积累得以保留,徕卡和蔡司依然掌握着世界顶尖的光学技术。如今打开徕卡官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个官网入口,分别对应显微镜、地理测绘工具和医疗器械公司,这些公司都与光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华为向徕卡学习的过程中,华为如同一个勤奋但基础薄弱的学生,面对徕卡这位优秀且严苛的老师,显得信心不足。徕卡依据相机经验和标准,对华为提出了一系列高标准的参数设计要求,远超华为及其供应链当时的技术水平。

以光学系统为例,徕卡坚持将镜头级测试标准应用于手机镜头测试。例如,在鬼影和炫光问题上,徕卡要求测试光源强度是华为的几十倍,只有手机通过这种极端强光源测试,才符合其光学标准。这给华为带来了诸多实际困难,如手机空间的光学设计限制、塑料镜头的光学素质劣势、镜头模组加工难度增大等,这些困难反映在生产端,就表现为量产问题,即成本和良率。起初,华为每生产 100 组镜片,只能产出不超过 10 套符合要求的双镜头模组。

好在 P9 系列的双镜头最终获得了徕卡 SUMMARIT 系列的认证,徕卡专家认为华为镜头的素质已达业界一流水准,华为量产的问题也得以解决。这充分体现了徕卡对华为光学影像能力的巨大重塑作用。

在图像质量领域,徕卡的测试标准同样很高。例如,在色彩还原测试中,徕卡要求华为达到 140 个色块的准确还原,而华为之前的标准仅需还原几十个色块。

总结华为与徕卡的合作模式:徕卡凭借多年影像积累提出高标准,华为运用工程能力将其量产化。尽管徕卡专家会亲临生产研发一线指导,但具体执行仍由手机厂商和供应商负责。

徕卡对于手机制造较为陌生,但对优质影像和拍摄方法却十分熟悉。这些审美和经验,助力华为工程师团队建立了良好的技术标准体系。在合作中,徕卡更像是为手机厂商指引方向的智者。

尽管华为手机经过徕卡认证,但无法成为徕卡相机。徕卡无法在德国为华为生产手机光学系统,也没有能迅速提升手机厂商影像能力的技术,以及可直接应用于手机摄影的生产经验。4000 元的手机无法拍出徕卡相机那种大气沉稳的照片,手机的光学结构也决定了其无法具备徕卡镜头的高解析力和特殊图像质感。然而,徕卡为华为打开了手机摄影光学技术的经验之门,帮助华为建立了良好的体系、标准和审美,使华为手机从落后水平提升至业界一流,甚至超越了部分同行。

华为与老欧洲之间的纽带

2016 年 2 月的一个周末,刚担任华为西欧地区终端业务主管的戢仁贵,与几位同事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南方公园散步。当时,戢仁贵接手欧洲消费者业务不久,欧洲市场份额不到 3%,与国内市场的成就相比,显得十分冷清。两个月后,P9 即将在欧洲市场上市,这是他们面临的第一场硬仗,一行人在散步时心事重重,反复思考应对之策。

在餐馆用餐时,下属向戢仁贵立下军令状,称“P9 就是西欧的 Mate7,销量誓要过百万”。

在消费电子行业,产品出色是市场成功的基础,但品牌建设也是从产品成功走向市场成功的关键纽带,而徕卡的联名正是这条纽带。

Mate7 被视为华为在中国手机行业走向核心地位的重要转折点,超过 2000 人参与研发,一个月内最高有 500 个工程师投入其中。这款凝聚华为研发心血的产品,产品力达到业界主流水平,凭借精准定位和洞察,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2015 年发布后迅速断货,2999 元的发布价被炒至 4500 元,单月销量超过百万台。然而,即便如此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在欧洲市场的表现却不尽人意。

与新兴市场不同,欧洲市场历史悠久、传统深厚,较为古板和傲慢。要征服这个市场,不仅需要优质产品,还需本地化的市场沟通策略。

“让欧洲主流社会认知并接受一个品牌,与仅仅知道一个品牌,完全是两码事。”戢仁贵的前任彭博感慨道。戢仁贵也深有同感,“在欧洲做生意不难,但要打造高端品牌,形成主流社会认可的形象却很难。”

华为西欧团队除了期待更具产品力的机型外,如何通过本地化营销和自我讲述,实现欧洲人对华为的品牌认同,成为当务之急。

华为面临的问题是,文化和价值观是在欧洲树立品牌的核心,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的短板。刚进入欧洲市场时,华为给人的形象像是背着行囊的工程师,而欧洲消费者则如端着红酒杯的老钱阶层。虽然能说服对方合作,但要获得认同却并非易事。

更现实的是,华为在营销上的选择有限。苹果凭借艺术气息和文化认同打动了欧洲人,三星通过长期赞助体育赛事融入欧洲民众生活。华为也曾积极尝试模仿,但作为后来者,很难挑战苹果和三星在这些领域建立的心智优势。

就像神秘的老钱俱乐部将新贵拒之门外,只有通过介绍人的推荐才能进入。而徕卡,恰好成为了这个介绍人。

徕卡既在手机摄影领域拥有卓越声誉,又是具有传统欧洲贵族气质的百年企业,在欧洲公众心中树立了完美的品牌形象。徕卡的认可,不仅为华为手机摄影提供了影像积累背书,更重要的是,借助德国人的严谨声誉,帮助华为赢得了欧洲主流价值观的认可。

徕卡的 logo,让华为真正叩开了欧洲人的心扉。

华为刚进入欧洲的前七年,彭博每次在机场都会被海关询问“华为是谁”。他只能翻开手机,抠开电池盖板,展示里面小小的华为 logo。到 2018 年二季度,华为以 670 万部的销量占据欧洲市场 24.8% 的份额,成为欧洲第二大手机商。2019 年,华为手机在西欧地区的销售收入中,一半来自高端机。此时,彭博已升任华为西欧地区部总裁,再到机场,海关人员则向他打听华为手机的最新配置。

对于华为来说,欧洲成为了继中国之后的第二个“本土市场”。

品牌高端化的拼图

除了征服欧洲市场,与徕卡联名还关乎华为品牌高端化的重要议题。

欧洲市场与高端化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华为是唯一在西欧发达市场取得优势份额的中国品牌,也是除苹果和三星外,以后来者身份实现品牌高端化的手机品牌。

华为国内市场团队也曾为冲击高端化失利而苦恼。Mate7 成功后,华为看到了商务群体的支付潜力,试图通过 Mate S 上探价格。然而,在产品体验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Mate S 价格从 Mate 7 的 2999 元提升到 3599 元,导致滞销严重,价格迅速跳水,对品牌和渠道造成极大伤害,最终以失败告终。华为不得不提前发布 Mate 8 系列,并维持原首发价 2999 元,才稳住局面。

这一成功与失败的巨大反差,让华为深刻认识到,高端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缺乏产品和品牌支撑的情况下贸然进入高价格区间,与苹果和三星直接竞争,只会导致失败。

直到 P9 系列发布,华为的高端化才初见成效。从这一代开始,P 系列以徕卡联名为契机,将摄影作为优势,逐步提高价格。P 系列坚守影像旗舰定位,围绕移动影像突出的品牌形象进行宣传,宣传语从 P9 的“瞬间,定格视界的角度”、P10“人像摄影大师”、P20 的“眼界大开”,到 P30 的“未来影像”,再到 P40“超感知影像”。相应地,起售价从 P8 的 2888 元一路提升到 P40 的 4188 元,成功在 4000 元价格段站稳脚跟。

华为意识到,在西欧这样的高收入市场以及中国市场的高收入人群中获得认同与好感,必须具备“商品的生活提案”能力。因为消费者购买手机不仅看重功能,还注重仪式感和自我时尚。因此,讲故事和心智锚定的能力,是高端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徕卡,帮助华为补齐了这一拼图。徕卡的影像经验使华为在手机行业成为移动影像的佼佼者,实现了产品差异化。徕卡作为欧洲百年老店的品牌声誉,在华为的品牌沟通和心智占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简而言之,在徕卡的助力下,华为实现了产品优化和品牌认同两大跨越,从而完成了高端化进程。彭博总结华为手机的成功为“产品与品牌组合式的成功”。

小米再现成功的两大挑战

与雷军在宣传片中描述的“徕卡主动上门”不同,徕卡与华为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徕卡从 2013 年礼貌回绝华为的第一份邮件开始,经过两年的迟疑,才逐渐放下戒心,直到 P9 系列成功,才真正坚定地与华为合作。戢仁贵认为,当时徕卡并不完全了解华为,缺乏足够的信任感。

然而,徕卡却主动联系了同为中国厂商但了解程度不深的小米。一冷一热,令人感慨。小米若想继承华为与徕卡的合作成果,至少面临两重挑战,既有直接挑战,也有潜在挑战。

首要挑战在于时机。

小米面临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营销方面,华为是否已将徕卡认知红利中最丰厚的部分占据,留给小米的只剩残渣?在产品方面,在计算光学逐渐成为手机行业主流趋势的当下,徕卡的光学经验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小米影像实现实质性突破?这两个问题需要小米用时间来解答。

潜在挑战则要回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华为手机业务为何能够成功?

徕卡是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非全部。

以华为在影像领域构建竞争优势为例,至少可总结出三点:

其一,全球视野下的研发资源。在影像研发方面,徕卡的指导固然关键,但只是华为全球图像研发版图的一角。华为在全球设立多个研究所,分工明确:美国研究所和欧洲研究所负责前沿技术追踪;日本图像所和芬兰研究所负责吸收先进技术、进行仿真验证和转化应用;国内研究所负责后端决策。在此过程中,华为可调用数百名外籍专家参与产品研发攻关。

其二,高度可控的一体化研发。在 P9 之前,海思成功完成第一款自研 ISP 在 Mate8 系列上的商用。若没有海思团队在双通道 ISP 上的攻关,当年令人惊叹的双镜头技术便无法实现。海思在手机 SoC 设计能力的提升,最终成为华为手机业务相对于竞争对手的重要优势之一。

其三,全球本地化的营销思考。华为提炼出 Glocal(全球本地化)三角运营模型,即结合消费品市场规律、本地资源能力和本地需求。该模型强调品牌和产品的全球化,利用全球研发和营销资源,同时兼顾本地化需求洞察和营销沟通。例如,在与徕卡联名后,华为考虑到国内消费者对量化参数的敏感性,引入法国公司 DXOMARK 的评分体系,对拍照能力进行量化,这是全球化营销资源运营与本地需求相结合的典型案例。

这些华为与徕卡合作背后不为人知的部分,恰恰是后来者难以模仿的。

五年时间,消费电子行业风云变幻。华为消费者业务在经历快速爆发后,因制裁而迅速衰落。5G 带来的换机周期潮起潮落,厂商们在争抢芯片和清理库存之间艰难挣扎。唯一不变的是日益强大的苹果,以及渴望成为下一个华为的中国厂商们。

徕卡也从传统行业的小众奢侈品牌,转变为手机行业炙手可热的 IP。哈苏与 OPPO、蔡司与 vivo 的合作,难以重现徕卡与华为合作的辉煌。

此时小米与徕卡携手,期望获得徕卡对华为的助力,如成为影像系统的良师、打开欧洲市场的引荐人,助力小米迈向高端。然而,前方道路光明却充满坎坷,小米与徕卡的合作既是契机,也是挑战。

祝愿小米一切顺利。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