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0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昨天(2025 年 5 月 7 日),一年一度的米尔肯全球会议在洛杉矶召开,吸引了各界精英汇聚一堂,探讨全球最紧迫的问题。今年的主题是‘推动一个繁荣的世界’,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前沿领域。
AI 工业革命
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会上发言,他提到,AI 不仅仅是技术升级,而是从根本上重塑生产体系、组织架构,甚至重新定义人类价值的工业革命。他从三个层面阐述了 AI 带来的变革。
首先,AI 成为数字劳动力,能够自主完成任务,就像虚拟员工一样。其次,AI 是一种可批量制造的工业品,类似于炼钢那样‘制造智能’。AI 将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引入双工厂模式,让人从执行者转变为调度者。
因此,AI 正在催生一种全新的经济基础设施——智能基础,其影响力堪比电力革命和互联网革命。
双工厂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工厂生产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例如汽车、手机等,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AI 工厂则依赖 GPU 集群、数据中心和强大的算力资源来运转,简言之就是‘电 + 数据 + 算法’。
AI 工厂生产的是批量生成的智能单元(Token),这些 Token 不是简单的单词或短语,而是一组参数、图像生成规则或自动驾驶决策逻辑,是一种可调用、组合、训练和部署的最小智能单元。这些 Token 由数据中心的 GPU 集群制造,将成为未来产品的‘数字燃料’。
例如,一辆自动驾驶汽车需要数百万个 Token 来感知环境和规划路径;一家公司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 Token 生成定制化的财务分析报告或药物分子设计。
因此,传统工厂和 AI 工厂是两种不同维度的生产体系:一个在‘物理世界’造东西,另一个在‘数字世界’造‘大脑’。
AIGC 的经济影响
黄仁勋指出,这两类工厂缺一不可。实体工厂决定了产品是否存在,而 AI 工厂则决定了产品是否有竞争力。未来制造业必须进入‘双工厂’模式,无论是割草机、航天器,还是硬件与智能的结合,这些都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
虽然 AI 工厂如此强大,但建造一座这样的工厂成本极高。黄仁勋提到,英伟达正在建设的一座 AI 工厂,电力需求高达 1000 兆瓦,相当于一座中型核电站的发电能力,而建造成本高达 600 亿美元。
尽管造价高昂,黄仁勋预测,未来十年内全球将出现几十座这样的千兆瓦级 AI 工厂,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核心动力。按每座工厂平均 600 亿美元计算,十年内的总投资可能超过 2 万亿美元。
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黄仁勋特别提到,放弃中国市场将是非常可惜的。中国市场的规模每年可达 500 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波音公司的体量。这不是单纯的商业收入损失,更是失去了一个庞大市场的技术规则制定权。
如果美国企业退出中国市场,华为等中国科技巨头将有机会主导本地的 AI 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算法框架、Token 协议和算力调度逻辑。一旦这些标准在中国确立,它们将迅速扩散到其他市场,最终可能导致全球 AI 生态分裂为两个阵营:‘美国技术圈’和‘中国技术圈’。
黄仁勋直言,掌控 AI 工厂意味着掌握了下一代经济的主导权。如果中国主导 AI 标准,全球供应链将发生深刻变化,制造业版图将重新划分,美元的霸权地位也可能受到挑战。
此外,美国的技术出口限制正在加速对手的‘自立门户’。中国、沙特、印度等国家正在加快构建‘去美国化’的 AI 产业链,这将进一步削弱美国企业的全球技术主导地位。
黄仁勋认为,孤立中国不仅没能保护技术优势,反而加速了技术优势的流失。如果中国主导 AI 标准,全球供应链将面临重大调整,制造业版图也将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