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盈利焦虑:从资本热捧到落地挑战

31次阅读

共计 72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红杉资本连续三年聚焦 AI 应用盈利问题,前两年大部分资金流向英伟达,从 2023 年的 2000 亿美元飙升至去年的 6000 亿美元。在最近的 AI 峰会上,合伙人 Pat Grady 调侃道,今年又有很多创业者为黄仁勋的演讲而来。他强调,AI 必须赚钱,万亿级市场亟待填补。

智能体的商业模式

Persistent identity(持久身份)仍是构建智能体的难点,智能体要保持一致性并适应差异,仍充满挑战。智能体通过融合与压缩业务流程提升了效率,但串行任务依然限制了整体收益。Anthropic 联合创始人 Jack Clark 下调了 AGI 对经济增长的预期,认为从数字到现实的转换充满问题。

尽管金融科技企业 Ramp 数据显示 AI 在美国商业体系中的渗透率达到 40%,但科技与金融行业之外的渗透率仍较低。智能体的经济效益依旧离不开人的参与,这也是 Amdahl 定律所揭示的瓶颈所在。

创业公司的选择

Pat Grady 建议初创企业深耕垂直领域,专注于特定功能。他反对盲目追求技术突破,而是建议解决需要人类介入的复杂问题。在线教育企业 Chegg 因未能适应 AI 变化而裁员,而支付服务商 Klarna 则因过早裁员而不得不重新招募人力。

大模型如微软、亚马逊、OpenAI 等虽在代码能力上占优,但初创企业如 Cursor 和 Windsurf 通过差异化产品脱颖而出。市场对 OpenAI 收购 Windsurf 的猜测包括数据、客户资源及产品优势,而 Windsurf 创始人 Varun Mohan 则表示,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定制化服务。

未来的方向

红杉资本提醒投资企业,不要仅依赖暂时性的“氛围收入”,而是要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或处理无法完全自动化的人类环节。AI 的未来在于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