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备盲目加屏:行业闹剧还是发展弯路?

9次阅读

共计 272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智能化概念迅速普及,众多传统电子产品、家电产品纷纷披上智能的外衣。多数产品智能化后确实给用户体验带来了显著提升,但也有部分产品只是徒有其表,强行增加连接手机的功能,却并未带来更多实质改变,这种升级显得毫无意义。

有些产品为彰显智能属性,会在机身上增设屏幕,用于显示关键信息或执行简单操控指令,乍一看颇具科技感。近日,JBL 推出的 Tour Pro 2 真无线蓝牙耳机,其充电盒上搭载了一块 1.45 英寸 LED 触控显示屏,官方宣称这是全球首个“智能充电盒”。借助这块屏幕,用户能够直接管理音乐、调节音量、接听电话、接收手机消息等,听起来似乎功能丰富。

然而,在耳机充电盒上增添屏幕摇身变为智能充电盒,真的有实际意义吗?用户想要管理音乐或调节音量,直接拿出手机岂不是更便捷,谁会特意从口袋里掏出耳机充电盒呢?JBL Tour Pro 2 无疑是被强行智能化的典型代表,其功能不仅毫无价值,还无端增加了功耗,不禁让人质疑会有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吗?它们真的需要这样一块屏幕吗?

有趣的是,JBL Tour Pro 2 并非首款在充电盒上配备屏幕的 TWS 耳机。漫步者曾推出过一款类似产品,型号为“漫步者 TO-U3”。它采用较为复古的外形设计,充电盒上嵌入了一块 OLED 屏幕,可显示耳机连接状况、耳机电量等信息,似乎还能设置不同图标显示,看上去稍有趣味。爱国者 T23 蓝牙耳机同样在充电盒上添加了 LED 数显功能,用于显示实时电量。这种设计相较于指示灯显示确实更为直观清晰,但仅仅为了显示电量就专门增设一块屏幕,实在是没有必要。

在查找资料过程中,还发现了一款更为独特的产品——Vinci 1.5 Pro 智能社交头戴式耳机。该耳机右侧搭载了一块 3.2 英寸的显示屏,支持独立听歌功能,无需连接手机即可使用。此外,它还支持 WiFi 或 3G 网络连接,能够直接聆听在线音乐,并且支持智能语音点歌、音乐对话、智能音乐推荐等功能。倘若朋友也拥有同款耳机,还能为其点歌或跟听歌单,增添了一定的社交属性。

海外媒体对 Vinci 1.5 Pro 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其“重新定义了可听戴设备”。然而,这款产品在国内却并未引起太大反响,绝大多数人甚至从未听闻过。笔者也是偶然间看到几篇 2017 年的评测文章,才知晓市面上竟有如此“别具一格”的产品,其理念着实超前。但该产品想必早已停产,想要找到一台来体验也颇为困难,可见其市场结局并不理想。

在耳机等产品上加装屏幕,即便作用有限,尚可勉强理解。但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也跟风加装屏幕,就实在令人费解了。目前,市面上少数智能冰箱产品在机身上配备了超大尺寸的触控屏,使冰箱更显智能与高科技。然而,这块屏幕并非用于增强冰箱的功能特性或提升用户体验,反而与普通平板电脑并无二致,仅仅是为了让用户在做饭时能够同时听歌、看剧、查食谱或在线购物等。

试问,做饭时频繁抬头查看冰箱上的屏幕,难道不会感到疲惫吗?自行购置一台平板电脑,可随意放置在最舒适的位置观看,岂不更为惬意?实在难以理解在冰箱上加一块大屏的意义何在。

当然,并非所有冰箱上的大屏都毫无价值。部分厂商通过在冰箱内部增设传感器或摄像头,实时监控食材状态,并在屏幕上显示详细信息,以防止食材变质。一旦检测到食材保存状态异常,或食材保存时间过长可能影响新鲜度时,屏幕上方会出现提示信息,提醒用户优先处理这部分食材。这种为增强冰箱功能而配备的屏幕,深受消费者认可。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娱乐功能而加装屏幕,实在是没有必要。

不难发现,许多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电风扇产品都增添了屏显或触屏功能,能够详细、直观地展示产品的功能和运行状态信息,同时也便于用户进行触控操作。这样的屏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推动产品的升级进化。然而,多一块屏幕并不等同于产品就实现了智能化,屏幕必须与产品本身的某些功能紧密相连,能够增强产品的使用体验,才能彰显其价值。但市面上部分产品的屏幕实际上可有可无,即便去掉也不会影响使用体验,这些产品若想实现真正的智能化,或许还需从赋能和互联等方面深入思考。

真正的智能产品不仅需要具备远程智能操控能力,还应实现多设备互联。从近几年市场上口碑良好的智能产品中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一款优秀的智能产品至少具备远程智能操控和多设备互联这两个特点。例如,许多智能空调、洗衣机或电饭煲,都支持通过手机 App 进行远程控制和定时预约。在你尚未到家之前,即可提前开启空调为房间降温,提前启动热水器准备好热水。当你出门上班后发现忘记洗衣服时,也能远程操控洗衣机工作,具备烘干功能的甚至无需晾晒,晚上下班回家就能直接穿上干净衣物。

一款产品若要被称为“智能”,远程操控是最基本的必备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赋予更多功能特性。比如,空调能够实现温度的精确控制,电饭煲可根据不同餐品选择相应的烹煮时间等。倘若一款产品不支持远程操控,即便为其配备触控屏并增加诸多屏显功能,也无法使其真正智能化,最多只能提升产品的交互体验。因此,试图通过增加一块屏幕来实现产品智能化,这种思路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在满足最基本的“远程操控”之后,智能产品的进阶方向应当是“万物互联”。不同产品之间能够进行互联通讯,并可相互触发启动,协同配合构建多维度的智能场景体验。目前,小米、华为、天猫精灵等品牌的智能生态均能实现这一点。下班回家时,只需在手机或其他控制终端下达一个“回家”指令,家中的空调、热水器等设备便会自动启动。下达一个“看电影”指令,电视机自动开启,同时关闭灯光和窗帘,瞬间营造出看电影的氛围。

即便没有远程指令,智能家电之间也能实现互联通讯。例如,回家时通过智能门锁开门,屋内灯光会自动亮起,还能联动空气净化器等其他家电,无需下达任何指令即可同时操控多个家电,这才是大多数人所向往的智能生活体验。早在多年前,华为就发布了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涵盖 4 个全屋子系统和 6 个空间子系统,打破了设备连接、交互和生态之间的壁垒,让消费者能够更轻松地获得多样化的智能场景体验。

小米也早已推出了米家,并在去年发布的 MIUI 13 中增加了“妙享中心”,使各种不同的智能设备能够通过手机实现连接交互,提升了多设备通讯的便捷性。OPPO 在近日的 ColorOS 13 发布会上,也展示了潘塔纳尔智慧跨端系统,致力于构建更为开放融合的智能生态系统。可见,万物互联、智能生态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大科技厂商都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前行。

在这种时代潮流下,必然会涌现出许多蹭热度的“伪智能”产品。消费者在选购时应仔细甄别,能够连接手机 App 或机身上增设一块屏幕,并不意味着该产品就是智能产品,很多只是徒有其表,并未真正实现智能互联。大家在选购产品时,务必结合自身实际需求进行挑选,切勿被表面的伪装所迷惑。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