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大规模招聘擎天柱机器人岗位,计划三年产50万台

14次阅读

共计 168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日,特斯拉正式启动了规模空前的机器人招聘行动,特别是围绕其擎天柱(Optimus)项目,展开了多达 80 个岗位的广泛招募。这次招聘横跨加州、内华达州和德州的多个基地,覆盖从设计、软件、制造到安全等多个部门,显示出公司对这款机器人未来发展的高度重视。

招聘范围与岗位细节

在特斯拉的招聘主页上,只需搜索“Optimus”,就能看到约 80 个岗位的详细信息。这些岗位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在美国不同地区,包括加州的帕洛阿尔托、弗里蒙特、内华达州的斯帕克斯以及德州的奥斯汀。这些岗位涵盖了从硬件设计、软件开发,到制造、品质检测等完整的产业链条。

值得注意的是,岗位划分变得更为细致,从之前的方向性划分逐渐变成了具体到工作内容的细节。例如,软件方向涉及深度学习、视觉感知、导航和故障诊断等多个细分领域。制造与生产岗位主要关注设备控制、工艺优化及品质检测,工程与信息技术岗位则涉及硬件的集成与调试,设计岗位包括建模、仿真与人体工学等。

这些岗位整体体现出特斯拉本次招聘的两个核心特点:一是专业细分,二是强调团队的整合能力。例如,建模与仿真工程师岗位不仅要求扎实的机械和电子背景,还需要精通 Python、C++、Matlab 等编程语言,以及熟练使用 CAD 软件。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岗位对学历要求不高,更多强调实操能力和学习能力,突出“能力至上”的招聘理念。

大规模引进顶尖人才,布局未来量产

除了大量招聘信息的公布,特斯拉擎天柱项目的核心团队也在积极“招兵买马”。例如,AI 团队的负责人 Ashish Kumar,曾在微软印度实验室和 UC 伯克利深造,其加入被视为集团向量子化 AI 技术突破的重要表现。其他知名人员如谷歌前工程师 Julian Ibarz,以及来自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博士 Russell Mendonca,也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招聘信息,显示出公司强大的引才意向。

这次的招聘行动表明,特斯拉正以极大决心推进其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据马斯克透露,擎天柱目前已完成试产,预计今年内生产 1 万到 1.2 万台的零部件,目标是在明年下半年开始正式的市场测试。初期的量产目标是 5000 台,视为“军团级别”的规模,可比作历史上的罗马军团。

未来两年内,这一数字预计将大幅提升,到 2026 年达到 5 万到 10 万台,2027 年则可望冲刺至 50 万台—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美国的一个中型城市的人口规模。如此庞大的生产规模,意味着特斯拉正朝着以“机器人军团”服务工业、生活及太空探索的目标努力。

擎天柱的演变与未来应用

擎天柱首次亮相是在 2021 年,初时只是一个静态模型,配有真人演示其外形。到 2022 年在特斯拉 AI Day 上亮相的原型机,则显示其已迈出了“行走”第一步。经过三年的发展,擎天柱逐渐变得“血肉模糊”,走路动作也越来越类人,甚至能完成如拿起电池、搬运零件等基本任务。

据透露,擎天柱采用强化学习(RL)模拟训练技术,让它在虚拟环境中不断试错,逐步形成自主决策能力。这种训练方式能极大提高其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未来几个月,团队还将扩大这些模拟训练,将其应用于实际操控中,从而提升机器人的自主性和实用性。

与此同时,社交平台上的一些视频也引发了争议。有网友将擎天柱与波士顿动力的 Atlas 机器人进行对比,后者在平衡、跑步和翻滚方面表现出色。对此,特斯拉强调,擎天柱更注重工业中的实用功能,而波士顿动力则偏重于研究用途和动作表现,二者的定位不同。此外,擎天柱的价格预计在 3 万美元左右,强调其“务实目标”的工业应用价值。

未来展望: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

当下,擎天柱已开始在工厂中执行搬运、分拣、组装等基础工序,未来还将拓展到更复杂的场景,如在恶劣环境下作业,甚至实现火星任务。马斯克曾表示,明年年底的星舰发射将携带擎天柱,目标是实现人类首次火星登陆。若一切顺利,这一梦想或在 2029 年前实现,最迟也会在 2031 年左右。

总结来看,特斯拉的这次大规模招聘和量产布局,不仅在推动车载智能,更意在建立一支可在多个领域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机器人“军团”,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工业革新打下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擎天柱或许真的会成为改变人类未来的重要力量。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