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创新航的困境与挑战:新能源电池行业的激烈竞争

6次阅读

共计 171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国内第三大新能源电池制造商中创新航,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后,立刻受到市场冷遇,连续三天股价下滑。首次公开发行仅吸引了不到两成的有效认购,上市首日便跌破发行价,随后两个交易日继续下行。

这一情况令人意外,因为中创新航不仅获得了如天齐锂业、小鹏汽车等多家知名企业作为基石投资者的支持,还承载着“国内第三大动力电池厂商”的光环,属于战略新兴产业中的热门板块。

然而,高估值设定、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以及资本市场日益严苛的风险偏好,使得中创新航的资本之路充满挑战。尽管其近年来实现了显著的业务扩张,但如何提升盈利能力和技术竞争力仍是关键课题。

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中创新航前身为中航锂电,创立于 2007 年,是国内较早涉足新能源电池研发生产的公司之一。早期专注于客车市场的磷酸铁锂电池,随后迅速转向乘用车领域。根据其招股书显示,2019 年至 2021 年间,公司营业收入从 17.34 亿元跃升至 68.17 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 100%。同期,动力电池装机量也从 1.62GWh 增长到 9.31GWh,位居国内市场第三。

然而,如此亮眼的成绩并未完全转化为股东回报。2019 年至 2021 年期间,中创新航的净利润分别为 -1.56 亿元、-0.18 亿元和 1.12 亿元,虽然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净利率始终徘徊在低位。特别是 2021 年,政府补贴贡献了约 3.65 亿元的额外收益,才勉强实现盈利。

相比之下,行业龙头宁德时代的盈利能力要强得多。即便宁德时代 2021 年的营收增速放缓至 159%,其毛利率仍维持在 26% 以上,远高于中创新航同期的 5.5%。此外,国轩高科和孚能科技等同行企业的毛利率普遍高于中创新航,表明其在成本控制和技术研发方面存在不足。

客户依赖与议价难题

中创新航的客户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客户贡献了绝大部分收入。尤其是最大单一客户,其采购额占总收入的比例长期保持在 50% 左右。这种高度依赖特定客户的商业模式,虽然短期内能够带来稳定的订单来源,但同时也削弱了公司在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

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的飙升,中创新航未能有效将成本压力转移给下游车企。2021 年,工业级碳酸锂的价格较年初上涨了近五倍,但中创新航的产品售价几乎没有变化。这一策略虽然有助于抢占市场份额,却牺牲了单位产品的利润率。

与此同时,中创新航的研发投入相对滞后。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 4.18%,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有限的研发资源分配导致技术创新能力受限,进而影响了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专利纠纷与技术焦虑

近年来,中创新航多次陷入与宁德时代的知识产权争议之中。2021 年,宁德时代指控中创新航侵犯了多项核心专利,并提出巨额赔偿请求。此类法律纠纷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还可能对公司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中创新航的技术储备与头部企业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宁德时代已掌握固态电池等多项前沿技术,而中创新航则仍在努力追赶。在当前动力电池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将成为一大隐患。

“二供”定位的机遇与挑战

由于宁德时代在国内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许多主机厂倾向于选择中创新航作为备用供应商。目前,中创新航已成功打入广汽、小鹏、长安等多个品牌的供应链体系,并成为奔驰 Smart 车型的主要动力电池提供商。

然而,“二供”身份也意味着公司无法享受独家供货所带来的稳定收益。一旦核心客户因某种原因削减订单,中创新航的业绩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如何平衡与现有客户的关系,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是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也在加速布局。欣旺达计划到 2025 年实现 500GWh 的产能目标,国轩高科和蜂巢能源同样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中创新航必须加快步伐,否则很容易被后来者超越。

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性

截至目前,中创新航尚未进入海外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国际影响力的扩展。董事长刘静瑜曾表示,公司希望未来跻身全球前三行列,但这需要克服诸多障碍,包括建立完善的海外销售渠道、适应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等。

总体而言,中创新航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它需要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则应着力改善财务表现,增强技术研发实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行业整合浪潮。

正文完
 0